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但高端的豪華車依舊被德國、日本等國際巨頭壟斷,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汽車制造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先進的設備乃至頂尖的設計圖紙都可以花錢去買,但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的培養卻需要周期,不能一蹴而就。
去年,臺州和溫州一道,被列為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試點城市,一批職業技術學校新建、擴建,職業教育發展如火如荼。
職業教育是為產業服務的,能就近源源不斷地補充“兵源”,臺州企業家當然歡欣鼓舞,但是采訪中,他們也更希望職業教育能接地氣,學生“一畢業就能上崗”,形成生產力。
高中的物理永遠都跳不出神通廣大的牛頓的“手掌”,三四十年前學的也是這些經典內容,但如果是機械專業的技校,三四十年的跨度,“機械加工”課程內容天翻地覆,尤其在當下的制造業正處于一個數字化變革的關鍵時期,我們的職業教育一定要追上產業技術更新的速度。
職業教育如何與產業發展同步?除了政府加大對學校師資、實訓設備的投入外,職業教育學校與企業要加強互動,按需培養企業急需的實用人才。
一是請進來。最近,我市聘請一批龍頭企業的專家擔任“產業教授”,讓產業的專家走上講臺,傳授技術,這是很好的做法。此外,一些企業與職業教育學校合作開辦定制班,也是創新做法,通過頂端設計,學生培養更加精準對接企業的需求。聽聞這樣一件事,某企業負責人在看了合作學校的實訓設備之后,覺得落伍了,直接訂了一臺最先進的數控機床,與企業的設備一致,這樣學生一畢業就可直接上手。
二是走出去。職業教育實踐性很強,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對接,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企業,通過師傅手把手地教,實際操作真刀真槍地練,加快學生向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轉變。走進企業,不僅鍛煉了學生,老師也在這過程中了解到行業的最新動向,上課的內容更加接地氣。所謂在游泳中學習游泳,走進企業,就相當于“下水”。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接地氣的職業教育,也是為創造最優營商環境加分。(沈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