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出整體謀劃,明確要求“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圍繞“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強調“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當前,職業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是質量不高,適應能力不強,類型特征不明顯。具體表現在:專業布局不夠合理,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尚有差距;專業與產業匹配度不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足;學校特色不明顯,同質化發展;社會參與度不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深等。職業學校需要增強哪些方面的適應性,如何適應?筆者以衢州職業教育為例,認為要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是適應地方黨委重大決策部署。區域發展對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增,對衢州職業教育地位提升與跨越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衢州中等專業學校作為地方職業教育龍頭學校,理應主動擔當,打造四省邊際職業教育高地,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展示浙江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二是適應產業新業態發展需要。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呼喚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衢州“十四五”期間,將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幸福產業、數字經濟智慧產業兩大戰略性主導產業。衢州職業教育要主動對接衢州產業鏈和生態圈,適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趨勢,聚焦數字經濟智慧產業、美麗經濟幸福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服務業,打造智慧產業和幸福產業專業群。
三是適應學校自身發展需要。近年來,衢州中專以建設“引領衢州、領先浙江、全國一流、世界水平”的中職美麗名校為奮斗目標,先后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為社會培養了3萬余名各類人才。“十四五”期間,學校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建成省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國家優質校,著力提質培優,增值賦能,持續引領衢州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四是適應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學校要按照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加快辦學模式從普通教育向類型教育,積極探索具有職業教育特征、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辦學模式。當前,衢州市在推進“五統籌”的過程中,將職業學校名稱以地域名稱區分轉變為以專業區分,這是推進職業學校辦學對接地方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舉措。
五是適應縣城經濟向市域經濟轉變。由于衢州經濟總量較小、資源要素有限,只有加強產業項目、基礎設施、招商、政策等方面的統籌,將縣域經濟轉向市域經濟,才能有效防止同質化、低端化、無序化,真正打造一個城鄉融合、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三產融合的大平臺,與全省同步實現“兩個高水平”。
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對政府而言,就是要鞏固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地位,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對學校而言,就是要適應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對受教育對象來說,就是要適應學生終身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和選擇,辦適合的教育。(余雨生 衢州中等專業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