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以省部共建的形式,通過國家、省、市三級推動,建設一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高地。在教育部支持下,浙江溫臺地區獲批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試點,2020年12月11日,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杭州簽署了《協同推進溫臺職業教育高地建設框架協議》。
2020年11月29日,以“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為主題的2020中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論壇在浙江召開
2021年1月,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活力溫臺”建設的意見》,具體如何建設?有哪些重點?一起來看看~
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新動能
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負面清單,將產學合作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為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企業利潤替代補償機制,通過政策性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支持、教育費附加減免等多種手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
加大對優質教育品牌民辦學校土地劃撥或出讓使用費的優惠力度,在規劃允許的情況下,對將新建校舍或公辦閑置校舍交由優質教育品牌民辦學校辦學的,可以給予低租金優惠。
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專業化服務。
在溫臺開展2—3個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學校治理結構,健全國有資產評估、產權流轉、權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不斷提升企業兼職教師福利待遇。
完善協作開放的職業培訓體系
積極推進職業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民營企業多樣性培訓需求,著力構建政府統籌、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職業培訓體系。
建立溫臺職業培訓“兩清單一指數”制度,定期發布培訓項目清單和能力清單、培訓機構信用及質量星級指數,健全培訓質量監控閉環機制。
校企共建職業培訓綜合體,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共享員工”培訓服務,打造服務民營企業技術技能人才蓄水池。推動溫臺職業院校和龍頭民營企業聯合建立3—5個實訓基地,促使更多優質培訓資源向中小微企業開放。
到2022年,完成社會培訓50萬人次以上、職業技能考核評價5萬人次以上。
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
打造溫臺校企綜合數據平臺,匯聚兩地10萬家以上民營企業大數據,實現校企人才供求數據智能匹配,實訓、實習、就業智能撮合。基于產業端發布的數據,預測人力資源需求,動態調整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及招生計劃。
制定實施“大國工匠成長計劃”溫臺方案。實施溫臺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計劃。
到2022年,確定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200家以上、省級20家以上。
對接溫臺鞋革、服裝、低壓電器、眼鏡、汽摩配、模具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建跨區域、實體化職業教育集團,搭建生產、教學、研發、創業創新、社會服務一體化平臺,建設1—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集團。
依托甌江口、浙南、臺州灣、頭門港等產業平臺建設5個產業學院,引導企業投入資金、師資、技術標準,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把辦學延伸至產業園區。
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級
主動適應溫臺民營經濟發展新形勢,優化兩地職業院校空間布局和專業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合理布局中職學校和專業設置,根據當地實際需要逐步擴大中職學位供給。
強化職業教育對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支持進入國家“雙高計劃”的溫臺高職院校升格為職業教育本科院校或轉型為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并支持其骨干專業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有序擴大溫臺五年制職業教育培養規模,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支持溫臺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積極參與下一輪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競爭。
到2022年,溫臺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標,省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達到60門,開發區域特色課程教學標準200個。
協同推進產教人才高效流動
開放溫臺人才服務中心資源庫,搭建兩地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信息庫和專家智庫。統一兩地人才認定標準,建設溫臺匠才“飛地”,推動兩地職業院校教師及企業人才資格互認、干部互派。
實施溫臺名校長和骨干教師培育計劃。建立溫臺產業教授制度,設立專項資金,面向企業公開招引產業教授。依托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和高水平學校,建設10個左右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技術技能傳承創新工作室,培育10名以上覆蓋溫臺重點產業的“工匠之師”。
實施溫臺職業院校教師國外研修計劃。到2022年,校際互派專業教師、管理干部200人次以上,校企互派互聘專業人員2000人次以上。
打造職業教育助力“雙創”新標桿
校企協同建設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開設創業實驗班、創業先鋒班和企業接班人培訓班,培育一大批“創二代”“企二代”,建設省級創業創新基地。
落實中職學校、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要求,結合實際細化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價標準體系。落實橫向經費政策,對承擔溫臺企業委托研發項目的溫臺職業院校,項目研發團隊可按合同約定獲得勞務報酬。
依托浙江省激光制造與材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浙南輕工裝備智能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制鞋、足踝健康裝備、智能模具等產業研究院,提升溫臺職業院校立地式研發服務能力。
到2022年,完成科技成果轉化500項以上,實現科技服務到款額1億元以上。
推動溫臺職業教育助力民營企業“走出去”
實施溫臺商(協)會攜手計劃,依托溫臺區域商(協)會,聯合研制泵閥、眼鏡、智能衛浴、智能電氣、智能縫制等特色優勢產業行業的區域性技術標準和教學標準,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攜手民營企業抱團“走出去”。
實施溫臺職業教育伴隨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魯班工坊、絲路學院,開展“中文+職業技能”項目,為溫臺企業“走出去”提供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充分整合海外溫臺人才資源,與民營企業聯合建立若干溫臺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力爭建設中德、中意職業教育園區。
建設溫臺職業教育“數字大腦”
對接兩地城市“數字大腦”,聯合建設溫臺智慧職業教育管理云中心,集成各校網上辦事大廳,促進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流程再造,提升政校、校企、校校間信息交流和協同效率。
聯合建設職業教育資源云空間,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資源和通識課程資源,整合兩地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課程、企業培訓包、虛擬仿真實訓等優質資源,探索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的數字化資源。
依托5G、物聯網等技術,加快教室、實訓室、圖書館、體育場館等教學場所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支持溫臺職業院校建設省級職業院校智慧校園。
到2022年,實現校校建有智慧教室,建成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100個,中職、高職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分別達到60%和80%。
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
落實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允許溫臺職業院校在限額內按規定自主設置內設機構和崗位,確定用人計劃及招考內容程序,探索由學校自主聘用內設機構干部。
建立績效激勵機制,激發公辦職業院校開展社會化培訓等社會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在國有凈資產不減少的前提下,經批準后,績效工資總額最高可上浮50%,學校在內部分配時應向一線教職工傾斜。對學校以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引進高層次人才,在績效管理中予以適當傾斜。
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單位無空缺崗位時,可設立特設崗位,不受崗位總量、崗位等級、結構比例限制,薪酬支出不納入單位績效工資總額。
加大組織實施保障力度
建立由教育部部長和浙江省省長任組長,教育部分管副部長、浙江省分管副省長以及溫州市、臺州市政府主要領導任副組長,教育部相關司局和浙江省有關部門負責人、兩市分管副市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
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完善辦學成本分擔機制,適當放寬高職院校學費標準。溫臺兩市加大職業教育經費保障力度,每年各投入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推進溫臺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