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立足“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以教育生態學原理為依據,構建層圈式課堂教學體系,打造“有序、互動、自主、開放”的新型課堂生態,以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課堂教學秩序,優化師生教學關系,提升課堂教學品質,從而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實現師生和諧發展的生命價值。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發布。為順應職業教育形勢發展,引進教育生態學理念、構建中職生態課堂、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勢在必行。
所謂中職生態課堂,指以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基礎,遵循教育生態學一般原理和方法,突破傳統教學課堂的時空局限,優化處理教師、教材、教法、學生和環境等因素,構建生態課堂層圈式教學體系,包括環境支撐層、教學核心層、跟蹤觀測層,以促進教學過程中的物質循環(課桌椅、多媒體、講臺等)、能量流動(情感、態度、信念等)與信息傳遞(知識、技能等),構建“有序、互動、自主、開放”的全新課堂形態,促進課堂的和諧共生與師生的生命成長。
拓展教學空間,打造新型課堂生態環境
傳統課堂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內開展教學,師生都集中在相對固定而狹小的物理空間內,這種有限的課堂教學環境束縛了師生的思維,已無法滿足師生的多樣化教學需要。因此在環境支撐層,需要有效利用教室現有物資,如課桌椅、電子白板、班訓等,并借助“互聯網+”優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VR、人工智能、APP等,打破課內與課外的壁壘、線上與線下的界限、現實與虛擬的束縛,重構不斷拓展、無限延伸的新型課堂生態環境,讓學習變得無時不在,讓課堂變得無處不在。
1.創新常態課堂環境,融入職業教學元素
常態課堂以教室為授課環境,是教育教學的普遍形式。一方面,要突破課堂空間局限,打造開放式教學環境。一是文化課要努力營造氛圍,著力創設四個“情境”,即學科認知情境、個人生活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職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活動和體驗,不斷收獲學科知識和能力。二是專業課要積極創造條件,在課堂中達到四個“實現”:車間即課堂,教師即師傅,學習即生產,作品即產品,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中學習、操作和實踐,不斷掌握職業崗位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探索“智能+”教學環境,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大軟硬件輸入,促進“人·校企師資+材·各類資源+機·實訓基地”的三元合一。
2.創優空中課堂環境,增強直播教學效果
空中課堂是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特殊課堂形式,由教師和學生在家通過釘釘、QQ、微信等平臺進行。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教學,以直播課為主,采取“直播講課+線上答疑+作業打卡”的形式。為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果,可組織教師集體備課、統一錄課、資源共享,并做好線上答疑、作業批改和反饋以及個別輔導等工作。學生在線上聽課、連麥發言、點贊評論、上傳作業等,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充實課堂教學資源,學校舉行了空中課堂抖音視頻評比活動,其中《原木鋼筆的制作》視頻被“職教公益課堂”選用推出。《想你我的教室》《戴口罩的女孩》兩個視頻被“學習強國”錄用。17門在線同步課程登錄之江匯教育資源平臺并順利結課。
3.創設跨界課堂環境,做好整合教學文章
跨界課堂以教學環境、內容、人員等的跨界、整合、重組等為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跨區域、跨學科、跨師資等方面。如《抖音紹興酒,云端萬里香》一課,課堂教學以外貿展會的視角拍攝紹興黃酒解說視頻,玩轉“抖音”,大力宣傳本土產品。一是在教學環境上跨區域,該課將課堂搬到了紹興黃酒博物館,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分享、展示;二是在教學內容上跨學科,該課融合了語文學科的解說詞、商務英語專業的外貿展會、黃酒專業的酒文化知識三大學科(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三是在教學人員上跨師資,由語文教師、商務英語專業教師、黃酒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員共同執教,這種跨界式的新型教學形態廣受學生歡迎。2020年,學校推出跨界融合市級公開課20余節,涉及80%的專業和學科。
改革教學模式,構建新型課堂生態結構
在教學核心層,遵循“以生為本”教學理念,依據生態教育學原理,優化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法和評價等因素,以“學—思—踐—悟”為基本結構,打造“四生四態”課堂教學模式,進而促進課堂物質循環、能量流動與信息傳遞,形成“有序、互動、自主、開放”的全新課堂生態。以市場營銷專業的“雨巷”詩歌教學為例:
1.學:利用“邊緣效應”,激發“生機”
在某一生態系統的邊緣,或兩個或多個生態系統的交界區域,其物質、能量、信息都遠遠大于某一生態系統內部。中職學生學習基礎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強,課堂專注度較低,因此首先需要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課堂教學秩序,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其次要激發課堂后排“邊緣人”的學習興趣,如在結合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營銷專業特點,創新設計崗位聯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推銷雨巷之旅,使其積極投入到新知學習中,進而形成生機勃勃的課堂“有序態”。
2.思:借助“生態位”原理,引導“生動”
生態位是“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閾值”,每個生物都需要為生存而競爭。具體教學時,采用任務型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思考探究,如確定愛情之旅、尋夢之旅、文化之旅等旅游主題,策劃雨巷、籬墻、油紙傘、丁香等主打產品,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開展交流與競爭,形成充滿活力的課堂“互動態”。
3.踐:運用“耐度定律”,協調“生成”
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生存下來有其耐力的界限,因此課堂教學應遵循適度原則,不斷放手讓學生進行練習實踐。如推銷選定的主打產品,開展對詩歌意向的多元解讀;設計旅游形象大使,理解“丁香姑娘”形象,在推銷實踐中讓學生不斷調整推銷內容與策略,生成課堂中的精彩,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能量與詩歌知識、推銷技巧等信息的轉換。同時,在師生、生生點評中,優化師生關系,學會獨立或合作學習,形成和諧融洽的課堂“自主態”。
4.悟:突破“花盆效應”,助推“生長”
課堂就像一個空間有限的小花盆,當教室與外部社會環境相脫離時,容易變成封閉式的小循環,不利于學生發展。因此,需打破課堂邊界,加強學生與企業、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其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總結鞏固、感悟提升,獲得成長發展。如,讓學生撰寫廣告詞,代言紹興雨巷之旅,并發布在微信朋友圈中,讓更多的人了解紹興、了解雨巷文化,從而形成無限拓展的課堂“開放態”。
促進教學診改,增加新型課堂生態效益
跟蹤觀測層由三條鏈組成,即“聽評課鏈”“考核鏈”“評價鏈”,形成了從師生個體到班級到學校的一個有機整體,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診改、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從而實現生態課堂教學更佳效益。
1.全方位“聽評課鏈”,以評價促進課堂診改
形成了從組織到內容到反饋的全方位聽評課模式,更好地鞏固了課堂教學成果。一是從聽評課組織上分層,涉及學校、教研室和個人三個層級組織聽評課,包括隨堂課、交流課、公開課等7種課型,實現了聽評課的民主與集中有效結合。二是從聽評課內容上分類,側重于對教師的“六教”(教學儀態、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信息化、教學板書)和學生的“六狀”(專注狀態、參與狀態、互動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進行評價。三是從聽評課反饋上分工,如利用釘釘直接線上反饋、在課后當面反饋、在教研室研討集體反饋。一年來,學校教師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1項、省級11項、市級18項;獲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化學課程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一等獎1項,省級7項,市級16項。
2.閉環式“考核鏈”,以督查改善課堂風氣
通過修訂完善“學風預警管理辦法”“教學異常認定與處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努力構建月考、課堂巡查、作業檢查和學風指數考核的教學“考核鏈”,形成了從“管理”到“督查”再到“獎懲”的課堂教學管理閉環,較好地提升了教風學風。近兩年,學校學生在語文、數學、英語省市比賽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5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省“夢想杯”征文比賽一等獎3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5篇。
3.精準性“評價鏈”,以數據提高課堂質量
一是教務系統反饋全校教學質量。設置學籍管理、智能選課、成績動態等15個功能模塊,涉及學校教與學的方方面面,成為師生成長的真實記錄。二是精準成績分析系統跟蹤班級學業質量。學校與東博文化公司校企合作,從班級維度、學生維度、任教維度等7個維度全面分析單次或多次考試數據,方便了教師針對性教學。三是數據原圖分析系統反映學生個體情況。設置理實課堂、職業技能、自主學習等5項評價標準,通過數據采集、處理、分析,生成學生分階段學習情況“原圖”,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示學生在校情況,精準定位學習問題,促進了師生對教學活動的診斷與改進,提升了課堂質量。(傅衛莉 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