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來,應急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發展成了社會和高校關注的熱點。本月初,金華市應急管理學院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揭牌。上月,浙江海洋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成立。再往前追溯,還有落戶于浙江工業大學的浙江省應急管理學院、設在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的溫州應急管理學院、中國計量大學參與共建的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等。高校為何都期望在應急管理服務上有所作為?新機構組建后,會為后續的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局面?帶著這些疑問,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省內相關高校的負責人。
危機頻發凸顯人才短缺
自去年5月,省應急管理學院掛牌后,擔任首任院長的浙工大化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佘遠斌就一直忙碌著:“大家對應急人才培養的需求很高。”省內已經有7個地級市或區縣來聯系接洽合建地方研究院或分院,還有很多機構希望能有研究生派駐。
應急人才培養受到關注自有原因。“近年來,生命至上等新安全理念逐步得到強化。在2018年的國家機構改革中,應急管理部組建。新的應急管理系統正在逐漸健全,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建設也得到重視。”溫州應急管理學院副院長金凱凱解釋。“特別是近來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災害、冬季寒潮等公共事件,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應急事業的發展。”佘遠斌說。
“危機面前,專業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不足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中量大應急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王海寧表示。據應急管理部統計,到去年,全國安全監管、安全服務、安全技術應用的人才缺口達43萬人。在政府管理系統中,從事應急安全方面的人員,擁有專業背景的僅有三分之一。“未來5~10年,全社會將投入大量大力物力,用于發展應急事業。”王海寧認為。
“危機發生后,留給決策的時間往往有限。受過系統專業訓練的人才優勢明顯。”浙海大石油化工與環境學院院長竺柏康認為。“應急可不是靠簡單的災害救援經驗,更是一門系統的學科。比如常見的火災,就要根據火源是化學物、石油化工產品還是普通的易燃物等來進行后續救險工作。一味‘火來水淹’可能適得其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雄彪說。
與社會需求“井噴”形成對比的是應急人才培養的遲滯。據了解,應急管理在國內長期未發展成獨立的學科和專業,往往掛靠在公共事業管理、安全工程等學科之下,作為培養方向。“在高校中,應急類專業相對還是比較小眾,體量小、布點少,公眾的認可度還遠遠不夠。”浙江安防職院應急技術學院副院長涂嘉慶告訴記者。不過近一兩年來,應急領域在學科體系上也開始有了更多的分量。去年2月,教育部在公布的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將應急技術與管理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設應急管理二級學科。
學歷教育培養體系亟待完善
除了承擔應急管理干部培訓和行業培訓,對高校來說,學歷人才培養更關切到應急事業的未來發展,也對辦學質量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在佘遠斌的腦海中,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已輪廓初現:“浙工大辦了11年的安全工程專業,化工學科也有優勢,有了強大的基礎。本科方面除了已有的安全工程專業,明年還打算申請應急管理本科專業。碩博階段可以先依托化工學科,設置相關方向。目前化工學院630名在讀研究生中有三分之一與應急工程或安全管理相關。”據記者了解,中量大也將申報應急技術與管理本科專業列入了計劃。
應急行業自身的特殊性也讓高校在培養路徑上有更多思考。“應急涉及幾十門學科專業,是典型的復合型領域。未來,我們要把各相關學科打通,讓作為軟科學的管理學和工科的基礎研究發揮更大合力。”王海寧說。金職院打算在無人機、大數據應用、工業機器人等相關專業中增設應急領域的選修課程和實踐內容,以滿足不同行業對應急人才的需求。浙海大將在油氣化工安全和應急管理等方向外,結合特色學科,繼續拓展油氣儲運安全、海上應急救援和危化品應急救援等新方向。
“應急行業發展很快,過去的教材承載不了很多新的變化,只待在學校和教室,培養不出合格的應急人才。”金凱凱說。浙江安防職院入選了教育部首批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項目。依托該項目,學校將布局一批應急教育基地,大力推進專業實訓建設。金職院則看到了金華作為應急裝備產業重鎮的優勢,將緊密對接產業作為發展導向,爭做應急技術發展的引擎。
“未來應急領域的發展會更加貼近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涂嘉慶認為。“比如,人才需要既掌握應急知識,又了解大數據。可以通過模擬分析進行分級管控,找到重點風險,實現精準管控,以增加未來的應急效率,降低企業成本。”金凱凱說。(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