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在第十一條明確提出,學校要主動接受教育、財政、紀檢、監察等部門的監督檢查,依法接受外部審計部門的監督,發現問題應當及時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實。對第一輪入選國家“雙高計劃”的197個建設單位(簡稱“項目學校”)而言,實施“雙高”建設績效審計,是確保其如期實現績效目標的必然要求。對項目學校“雙高”建設績效審計,不僅要在量上下功夫,而且要在質上做文章,實現質、量雙保。
首先,“雙高”建設績效審計要保持適當的范圍和頻率,以保證監督的力度
沒有監督必然走偏,一定的數量是保證一定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搞好“雙高”建設績效審計首先要在量上下功夫。
一要保證審計范圍全覆蓋,不留審計死角。要對建設期所有建設資金審計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尤其要對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涉及范圍較窄、關注度較低的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防止一些建設資金不經審計出現監督盲區。要及時介入建設子任務的審計。目前項目學校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建設任務執行很快,審計主體要保證通過績效審計推動項目學校各項建設子任務及時有效落實到位,絕不能有審計盲區和監督盲點。
二要保證適當的抽審范圍比例,能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抽審任務及資金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分布均應有足夠的典型性、廣泛性和代表性,這樣才能夠有效起到以點帶面、監督全部的目標。
三要保證適當的監督頻率。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建設子任務,僅保證不留監督死角還不夠,還必須保持適當的監督頻率,結合多種審計,增加受審次數,減少審計間隔,強化多維檢查,全方位提高建設資金管理水平。
其次,改進“雙高”建設績效審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監督的效果
一要大力提高績效網絡實時監控水平。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盡快建立與重點建設子任務、重點承建單位的網絡對接平臺,強化對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在線實時監控和隨時審查,由事后監控向事前事中監控、由有形監控向無形監控轉變,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不影響項目學校承建院系(處室)的正常工作,有效提高審計對建設資金管理使用的防范水平。
二要加強建設績效審計分析。作為直接惠澤師生、引領改革的標志性成果的建設任務及其配套建設資金,僅僅關注其是否合法合規顯然不夠,必須在嚴肅查處違紀違法問題的同時,對其產出、成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可持續影響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績效指標進行分析,提高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的產出,讓師生和其他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更好更快地共享更多建設成果。
三要突出建設績效審計的建設性作用。審計中,要充分發揮審計調查有利于把握整體情況、掌握全局性問題的優勢,更多采用整線整片的審計方法,而不是簡單停留于揭露、查處問題的層面。要更多關注建設資金管理使用制度機制層面存在的問題,對缺乏制度規范的,要幫助其建立制度規范,對制度不完善、不系統的,要督促其改進和完善,切實建立起靠制度、靠法治規范管理的制度機制。尤其要高度關注重點建設子任務的建設資金規范化管理情況,幫助其盡可能快地納入制度化管理軌道。
四要提升建設績效審計的站位與層次。審計中不僅要關注建設資金真實、合法和效益問題,而且要高度關注相關建設措施的合理性、科學性和適應性,全面分析相關政策措施能否滿足教育部和財政部確立的“雙高計劃”項目建設績效總目標,相關建設績效與學校師生及利益相關者真實感受是否相適應,能否真正解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真問題,能否真正讓建設績效更多惠及校內外利益相關者,能否根據績效信息公開披露的問題及時改進,使各項建設任務的產出更加合理科學可信,更好地實現“雙高計劃”項目實施的目的。
總之,通過質、量雙保,一定能夠使“雙高”建設績效審計真正當好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器”和加強其績效管理的“利劍”,更好地服務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局。(吳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