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于職業院校畢業生。”“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準了2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于??茖哟蔚摹旎ò濉??!苯逃柯殬I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在日前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一組數據引發廣泛關注。
職業教育廣受重視
陳子季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之前已經有兩所獨立學院轉設成職業大學,教育部正在研究,下一步將在高水平的高職院校中,選擇一部分專業,經過一定的程序審批后,舉辦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
這樣的調整,在業界看來,不無道理。“一方面,中國處于創新型社會發展的關鍵階段,急需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才,通過應用型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可以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持,培育更多的大國工匠。另一方面,在全球技術進步不斷加速、國內又不斷進行結構調整的時代,大量的職業技能會經歷更短的半衰期,未來的年輕人只有不斷地更新技能,不斷地探索跨界融合,才能夠保持市場競爭力?!敝袊嗣翊髮W特聘研究員、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級經理凌航焜對記者說。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教育部配合國家發改委培育8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建設21個產教融合型城市,構建了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新模式。成立了1500個職業教育集團,3萬多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組建了56個行業職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遴選了73家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絕大多數是行業的龍頭企業、“小巨人”企業?,F代學徒制試點參與企業有2200多家。
打破天花板
據悉,早在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開宗明義地對職業教育的定位進行了重新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也意味著職業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而不是低于普通教育的層次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既有??茖哟危灿斜究茖哟?,還有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層次,如專業碩士、工程博士等,這些都是職業教育。
以山東為例,據山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鄧云鋒介紹,2020年山東省有2.5萬學生過了普高線,但是沒有到普通高中,而是到了中職學校;有2.4萬學生過了普通本科線,但是沒有去普通本科,而是去了高職院校。
“原來職業教育發展不受待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未來的發展有‘天花板’?,F在教育部大力推動、穩步發展職教本科,構建起了中職、高職、職教本科相銜接的培養體系,吸引力大為增強?!?鄧云鋒說。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高職院校要擴招100萬,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今明兩年繼續擴招200萬。
而據陳子季介紹,相比于2018年,2019年高職擴招超額完成了116萬,今年的高職擴招工作進展也比較順利。
“只有把職業教育建設設為類型教育,整體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才能有助于形成崇尚技能而不是只強化學歷的社會氛圍,才會引導更多人投身到大國工匠這樣的一個社會洪流之中。”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熊丙奇認為,推動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轉變,就必須改革教育管理與評價體系,切實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同時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以此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質量和吸引力。
形成同頻共振
當下,在政府主導、政策支持下,專業、企業與產業“同頻共振”的職業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恒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鄔柏兒表示,如今校企互相依賴、互相成就,逐漸成為利益和命運的共同體。
“我們在初創時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借助國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由寧波市政府牽線搭橋,聘請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教學名師、化工專業帶頭人孫向東教授擔任總工程師,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石油樹脂生產工藝路線優化,使當時處于停滯狀態的公司重新運轉,一年實現扭虧為盈,產值三年翻番?!班w柏兒說。
“在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過程中,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其資源優勢、技術力量和人才支撐,提升了企業發展綠色化工產業的信心。同時,企業也利用自身的平臺、項目、資源,幫助學校培養了既懂理論知識、又會實際操作的人才。” 鄔柏兒說。
“校企合作成功的關鍵還是互惠共贏?!鄙钲诼殬I技術學院副校長馬曉明說,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華為合作,創立了“課證共生共長”人才培養模式,把企業面向在崗工程師的培訓認證和高職教育結合起來,解決了職業教育和行業企業發展脫節、教育標準滯后于企業標準、教學內容落后于技術發展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合作,使得學生進入企業就能上崗,減少了企業對學生職后培訓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等。在此基礎上,華為鯤鵬人才培養中心、 5G人才培養中心等多塊牌子相繼落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教育部將繼續圍繞基于“雙軌”的雙通制,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健全普職融通制度,健全國家資歷框架制度,規定職業教育的學生和普通教育的學生學習成果等級互換關系,進而規定在特定領域兩個教育系列的學生都享有同等權利。(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