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抱團模式——名師工作室在全國發展得如火如荼。名師工作室的存在與發展為區域教師的培養與師訓的開展帶來了集約化發展的新方向,同時也為區域教師教育的研究開辟了新領域。當前,隨著許多名師工作室運行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其“第一代”的運行經驗與策略已逐漸凝練成相關理論,并為實踐所運用。這些都為名師工作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路徑與方法。在浙江省溫州、嘉興等地,名師工作室的運行與開展已融入“區域名師工作室(站)”。
所謂區域名師工作室(站),是指在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區域內所有名師工作室運行與發展的集合。在這個集合中,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是指導者,各名師工作室則是組成者,而區域名師工作室(站)的運行以區域研訓為主。如溫州市洞頭區,由于全區師生數量相對較少,區教育局以“三名”工作室的形式,在全區名師培養上實行學科名師工作室責任制。此外,許多地區也在師訓上尋求區域集約化發展,而區域名師工作室(站)的建設往往是首選。那么,區域名師工作室(站)的建設與運行需要什么策略呢?
教育行政主導。區域名師工作室(站)更能得到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其支持形式主要有物質、人才及技術三個層面。首先,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會劃撥相關經費到各學科名師工作室,并由主持人負責經費的管理與使用,這為各工作室開展活動提供了物質動力,也讓主持人能較為靈活地開展研訓,使交流活動得到保障。其次,由于各學科名師工作室成員的組成不一,許多成員是基于對學科的熱愛和主持人的信任而志愿加入工作室,并曾為主持人遴選過,因此區域名師工作室(站)在成員組成上更易突破校級拓展到區級、市級,甚至到省級人才的選擇上。最后,基于區域教育發展的名師工作室(站)在對技術的選擇上,更能得到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如對導師的選擇、對外活動、研修交流以及活動場地上,都能得到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有力支持。
主持人的帶領。主持人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往往決定著工作室的發展與方向。區域名師工作室(站)在對主持人的選擇上更注重名師效應,這些主持人都有其獨特的教育理念。以嘉興“名師工程”建立的區域名師工作室(站)為例,主持人都是嘉興教育學院的教研員。這些教研員在嘉興地區甚至在浙江省內都有獨特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教學研究上能指導各工作室中名師的教學和科研的發展。此外,這些主持人對自己的學科和教育有著很高的熱情,經常組織各種活動以更好地推動各工作室成員專業化發展。
成員雙向選擇。在區域名師工作室(站)中,每個工作室成員都有雙向選擇的權利。這里的雙向選擇是指成員自身有選擇是否加入工作室,以及加入哪個工作室的權利;而主持人也可在報名的成員中遴選自己滿意的或者邀請優秀教師加入,以推動工作室的活動和科研順利進行。從另一個層面講,工作室主持人的選擇權更為自由,可以基于工作室的理念和文化吸引一批有志青年,助推工作室發展。如嘉興教育學院的名師工作室則根據名師人數,一般以十幾人為一個工作室確定學科工作室。由于這些名師許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已參與到省級學科工作室中,因此在遴選上學院主要以學科為主,鼓勵各名師參與其中。成員的雙向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保障了工作室的人才質量。
導師優化遴選。相較于一般的名師工作室,區域名師工作室(站)在對導師的選擇上更為嚴謹,常伴隨教育行政的決策。一個名師工作室或許只有一名導師,但區域名師工作室(站)有一個導師團,集聚了學科的精英。因此,在對區域名師工作室(站)導師的確定上,區縣教育局會有優化遴選。如嘉興教育學院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都是省級學科專家或科研技術人員。在遴選時,學院通過收集相關信息反復論證以確定導師對象;然后通過邀請講座的形式,以征求是否愿意配合主持人承接工作室的相關責任與義務。當然,有些地區的名師工作室(站)在導師的選擇上更開放,并不明確導師對象,而是在活動中邀請相關專家進行點評、講座,以形成導師群的效應。
名師工作室發揮著“成就他人,成就自我”的作用。隨著其在教育領域中地位的提升與發展,區域的教師培訓、教研工作,尤其是相關教育行政部門也逐漸關注并融入其中,名師工作室承載區域教育發展的意義更加重大。區域名師工作室(站)集聚、融合各名師工作室,以拓展區域教育發展的多樣化,是未來教師集群成長的新增長點。(沈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