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們為紅色旅游景點設計一桌既能體現地方風情和革命特色,又富含營養價值的美味菜肴。”日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思政教師石群給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腦洞大開的作業題。她希望學生們能了解當地的風物特產、特色菜肴等信息,再結合專業知識來學習思政課。
這些年,浙旅職院一直堅持“開門辦思政”。從2008年起,該校每年都會重點培育一批示范團隊,由思政教師帶隊深入地方,開展社會實踐和調研活動。而且這也成了考核學生的一條“硬杠杠”。去年6月,該校正式組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并推出了“知行祖國”實踐教學項目。
“我們把過去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社會實踐活動集中起來,打造了這一實踐品牌。”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建明說,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起來,這既是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彰顯旅游特色的需要。
為此,學院構建起了理論、實踐與服務的“1+1+1”平臺。在常規3門思政必修課的基礎上,還增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一課,并衍生完善了思政選修課課程體系,重點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的實踐”“課說浙江”“‘兩山’重要思想與浙江鄉村旅游發展”“中國旅游文化史”“旅游法”等內容。
針對大一、大二學生,浙旅職院在思政選修課中增設了“悅讀祖國”教學模塊,引導學生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自11月起,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天還在讀書會的微信群里推送思政教師領讀的好文及分享的金句。聽完教師花卉有關抗美援朝精神的領讀文章,網名為“紫外線的煙氣”的學生在群里留言說:“70年,誕生了一個個偉大的英雄,守護著我們的祖國……”
講求知行合一,這是馬克思主義學院一貫秉持的理念。他們積極鼓勵思政教師帶隊走出去,把思政課上到田間地頭。于是,從學校周邊的杭州蕭山區到仙居再到安吉,從尋找身邊的匠人到垃圾分類調查,從人口老齡化研究到鄉村文化變遷,從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到家風家訓建設調查……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師生們尋訪、調研的足跡。
此前,導游專業學生李苗苗參加了蕭山區戴村鎮鄉村振興戰略實踐調研活動。她說:“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我深入農村、深入實際,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而且提高了我的人際交往能力。我還體驗了各村風土人情。”結束調研后,經管專業學生王麗娜還呼吁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用一己之力建設家鄉。
這些調研報告還被送往相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調研數據及訪談材料為我們深入了解機關政策的落地情況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蕭山區委宣傳部發來感謝信,對戴村鎮鄉村振興戰略的調研報告大加夸贊。據介紹,實踐項目還獲得了省第十六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為提高師生們的實踐能力,浙旅職院一邊積極創造條件讓思政教師到省“五水共治”辦公室、安吉余村、蕭山各鄉村等地掛職鍛煉;一邊組建校外講師團,邀請省文化館等單位和余村、衙前鎮等鄉鎮的負責人出任校外講師,定期到校上課。與此同時,該校還在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紹興魯迅故居等地設立了一批校外思政教學實踐基地。
記者了解到,浙旅職院目前正在建設“紅色之旅”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計劃明年7月開館。屆時,中心將分6個展廳展示紅色之旅、革命之旅、習近平總書記的浙江之旅和旅院校史等。“中心將采用大屏增強畫面感,通過VR技術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還引進了人機交互等設備,方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讓思政理論知識‘活’起來。”劉建明說。
此外,浙旅職院還構建了電子化信息展示平臺和習近平論旅游思政課教學資源庫,將逐步開展移動終端的思政教學改革。(舒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