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風箏放飛的地方,放飛青春放飛希望,這里是風箏飛舞的地方,飛舞激情飛舞夢想……在鳶都濰坊浮煙山腳下,一代代山科人在這里放飛青春放飛希望。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工作快速推進,相關配套文件陸續出臺,為各校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在此背景下,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提質爭優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有效推進,相關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院牽頭發起成立‘齊魯職業院校校長聯席會議’,搭建起全省職業院校研究咨詢、實踐示范、交流宣傳的平臺,為推進山東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貢獻力量。”學院院長劉桂玉介紹。
主打特色專業群,全面提升專業群建設水平
目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共開設專業54個,涵蓋高職專業目錄12個大類,與“中國制造2025”重點產業匹配率達81%,與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對接的專業達到37個,有力地支持了區域經濟的升級發展。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A類),為學院主打特色專業群行列中的一員。
專業群品牌優勢明顯。學院是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高職高專分會常務副會長和秘書長單位、全國紡織服裝行指委副主任單位,主持建設了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國家教學標準和國家級別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連續兩年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服裝設計與工藝賽項,引領、指導全國同類專業群的建設與改革,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有校內專任教師62人,省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山東省教學名師兩名;建有一支由俞建勇院士領銜、泰山學者和國家技能大師帶動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比達90%。擁有“互聯網+”紡織實訓中心、服裝智能制造實訓中心等十余個校內實踐教學場所,生均科研教學設備值4.48萬元,位列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同類專業首位。建有國家級別服裝制版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國家用紡織品設計中心等9個科技創新平臺;近3年來,科研、技術服務等各類項目到位經費1138萬元,累計培訓24000人/日。
“學院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組建高水平專業群,提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到哪里,學院專業群辦學的發力點就到哪里’的專業辦學理念,服務‘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聚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態優化專業布局。”院長劉桂玉說。學院牽頭組建了山東省紡織服裝專業聯盟,現代學徒制魯泰學院產教融合項目,被評為“山東省校企合作一體化辦學示范院校和企業(魯泰)”。專業群緊密對接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與魯泰集團、酷特智能、迪尚集團、舒朗服飾等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創新實施“產學研結合,職場化育人”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聯合進行雙主體培養,培養了大批創新型、發展型、復合型杰出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3項。以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和職場化教學環境建設為抓手,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模式改革,進一步豐富以“職場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內涵,形成了31個職場化教學改革案例,分別被《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列為典型案例予以推廣。專業群內有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兩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級別標志性成果69項。
對接集團整合資源,建設智能制造基地
集團對接,多元融合,提升集團化辦學水平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2017年12月,學院牽頭組建山東省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集團;2018年集團被認定為“山東省骨干職業教育集團”;2019年3月,集團被評選為“山東省骨干職教集團”;2020年9月,集團入圍首批國家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
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級學院,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院與北京交通大學—中安聯合集團、浪潮集團共同組建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開始試點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與魯泰集團共建“魯泰學院”,積極推進魯泰學院“廠中校”模式合作的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被認定為“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和企業”;與歌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山科—歌爾學院”,合作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被認定為“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和企業”;與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一汽—大眾學院”共建協議。
共建共享,合作發展,牽頭建設山東省智能制造公共實訓基地。基地圍繞山東省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服務于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新舊動能轉換,面向全省職業院校、行業企業,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路徑,建設設備條件與產業技術發展同步、區域共享機制先進、培養培訓質量高的省級公共實訓基地。2019年7月,學院與西門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省財政投入專項資金3000萬元,雙方共建西門子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訓中心。2020年,被省工信部門認定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基地。
創新職場化育人模式,培育工匠型人才
以工匠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創新實施了“線上、線下,職場化”教學模式。學院建立健全教學管理體制機制,制定基于學分制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教學管理創新,打造良師團隊,形成了“職場化教學、信息化融合”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師由主體變為主導,學生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學內容變為形式多樣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由線上教學平臺與線下職場化環境共同構成,按職場要求實施多元化考核評價。新型職業教育課堂結構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實踐能力強、敬業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工匠型人才,被譽為“山科模式”。
校企聯動,互惠互利,實施現代學徒制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無縫對接。學院作為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山東省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現有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專業5個、國家級別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專業3個。校企合作辦學專業達19個,在校生千余人。學院攜手中國中車、一汽—大眾、煙臺萬華、齊魯制藥、魯泰集團、歌爾股份、聯想集團、濰柴動力等500余家龍頭骨干企業構建起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工作平臺,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千余份,建立校外產學研實踐基地,開展多方位、多樣化的校企合作。近6年畢業生平均總體就業率97%以上,30%就業于大企業,中國中車、一汽—大眾、齊魯制藥、中鐵建、中建港集團等龍頭企業連年“預訂”畢業生。
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邁入大改革大發展的黃金期。“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前景。
近日,在全院上下奮力推進“雙高計劃”建設之際、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總結建院以來特別是近5年來取得的事業成就、經驗做法,科學謀劃今后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進一步凝心聚力、守正創新、加快發展,為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而努力奮斗!大會科學謀劃今后一段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對譜寫學院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堅持‘特色發展強優勢、內涵發展筑高地、協調發展補短板、創新發展增活力、開放發展育新局’的發展戰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鄭德前在學院第一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中說,“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我們必須堅定方向,穩扎穩打,分步推進:第一步,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經過3年左右的努力,力爭到2023年,學院建校45周年之際,學院綜合實力進入國內高職院校前50名行列,部分優勢專業(群)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逐步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為建設職業技術大學奠定堅實基礎。第二步,創建職業技術大學。經過8年左右的奮斗,力爭到2028年,建校50周年之際,學院綜合實力進入國內高職院校前40名行列,若干專業(群)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努力創建職業技術大學,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態勢。第三步,建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經過15年的奮斗,力爭到2035年,學院綜合實力穩居國內高職院校前30名,躋身國內高水平職業技術大學行列,以智能制造為典型特征和突出特色的一大批專業(群)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總體實現國內領先、國際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大學的宏偉藍圖。”(李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