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東陽職教育中心非遺青創基地內,東陽竹編傳承人胡超飛指導14名徒弟練習經緯編。胡超飛約有6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一套教學方法,本學期將傳授5種基本編法。“我要求她們不僅自己會編,還要教別人編。”其徒弟就讀幼師專業,胡超飛希望,她們踏上工作崗位后,能學以致用。當天,東陽面塑、東白茶炒制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也同步開課。
“作為培養本地經濟發展建設者和一線勞動者的主要陣地,我們要為傳統技藝的發揚、大國工匠的造就展現‘中職擔當’。”該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盧干說,學校創設了“1+1+N”的培養模式,即為1位傳承人配備1位社團導師,招募N名學生組成非遺社團,由傳承人手把手指導。
職業教育攜手非遺傳承
孵化綜合型人才
東陽素有“百工之鄉”的美稱,孕育出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各級非遺項目216個,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2名。出于種種原因,諸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斷檔、人才流失的困境。基于此種背景,東陽職教中心在東陽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在文廣旅體局和團市委的支持下,開設非遺青創基地,上周正式開園,用職業教育之力,探非遺傳承之路。
早在1993年,東陽職教中心就以傳承傳統文化與技藝為己任,創辦了木雕專業,探索非遺傳承的中職教育路徑。如今,作為金華市非遺傳承教學基地,該校聚力打造非遺青創基地,除了木雕,還把錫藝、古建營造、針刺無骨花燈、麥稈畫、古法印染等8個東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基地。
東陽職教中心提供場地、設備、生源,借助傳承人的力量,讓學生掌握傳統技藝,促進更多年輕人進入傳承體系,參與非遺保護。并且,該校將建設“非遺學院”,和傳承人共同研發體系化的非遺視頻以及研學課程,以現代教學方式創新非遺保護工作,孵化出更多“傳統技能+現代創意”的綜合型人才。據悉,這一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
傳統與現代碰撞出火花
激勵學生走技能成才之路
徒弟向師傅叩首、奉茶,開園當天,東陽職教中心舉行了拜師儀式。“盧老師是我人生中第一位師傅。”高一學生周君澤拜東陽錫藝傳承人盧曉侃為師,儀式結束后,他就在師傅的指導下開始錘擛造型,“雖然手酸,但很有成就感。”
盧曉侃選取了鏨刻、錘擛兩項工藝,作為教學內容。“它們的適用性很廣,在金銀銅器里也通用。”盧曉侃說,目前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將來他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有兩個,即手工藝人和助教或講師。上周,他和9名徒弟到虎鹿鎮,帶著200名學生體驗東陽錫藝。
課堂上,盧宅營造技藝傳承人李偉芳帶來了斗拱,先讓徒弟拆卸、拼裝,以此熟悉榫卯結構原理,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東陽傳統建筑。“斗拱處處透露著工匠精神。”高二裝飾班學生胡正濤說,傳統技藝博大精深,自己要跟著師傅靜心學習。
“這是什么工藝染的?”東陽藍印花布傳承人陳亞莉指著一件件工藝品,現場考問徒弟。徒弟們跟著師傅學習了古代四大印花技藝,體驗了染布流程。譚思語花了兩個晚上,梳理了四大印花技藝的歷史、操作流程等,制成PPT。“雖然辛苦,但很有收獲。”她說,PPT不僅方便自己學習,將來也便于推廣藍印花布。當天,陳亞莉還給徒弟們留了作業——10天后,每人設計、制作一件布藝飾品。“作品要美觀也要實用,這樣才有市場。”陳亞莉說,職校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她將引導徒弟們開發藍印花布衍生品。
據悉,去年東陽職教中心已試水非遺青創項目,成效明顯。在第二屆全國家具雕刻職業技能大賽中,學生葉錦輝獲得“青年工匠之星·銅獎”,杜睿哲獲稱“青年工匠之星”;非遺產品創新有力,獲得4項木作類外觀設計專利、1項新型實用專利;學校實現了從校企合作向校地合作的縱深發展,與東陽市經濟開發區、虎鹿鎮、城東街道等地開展合作,助力“木雕小鎮”“高蹺風情小鎮”“花燈小鎮”的文旅融合。“在一次次實踐中,傳統技藝和現代創意不斷碰撞出火花,激勵更多學生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盧干說。(張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