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專業群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正在逐步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中高本碩”銜接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該校校長朱善元說:“這是學校當前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國家經濟轉型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
秉承“緊扣農牧產業鏈辦學,緊密結合產學研育人,緊跟區域增長極發展”的辦學理念,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精準對接農牧產業和食品藥品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推進專業群共建共享發展和保障機制建設,構建“平臺+方向+拓展”課程體系,改革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公布“雙高計劃”建設名單,學校“畜牧獸醫”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群獲評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2020年,“金平果”首次發布高職專業評價結果,該校在全國農林牧漁大類排名第一,畜牧獸醫、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兩個專業群競爭力均列第一。
2020年10月,麥可思研究有幸邀請到該校朱善元校長,請他就專業群建設的相關話題,以及學校加快推進“職業本科”的發展思路與愿景進行了分享。
厘清邏輯 以群建系
在建設思路上,學校堅持“以群建院系”理念。“以群建院系是按照農牧產業鏈崗位群自然形成的,崗位群就是專業群,院系之間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晰。”朱善元校長如此介紹道。例如,畜牧獸醫專業群緊密對接畜禽健康養殖、營養調控、疫病防控、寵物養護與馴導等現代畜牧產業鏈關鍵崗位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群以產業鏈全過程質量控制為核心理念,設置了動物藥學院和食品科技學院,整合了生物制藥技術、藥品質量與安全、動物藥學、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五個專業,緊密對接中國醫藥城乃至長三角地區動物藥品和動物源性食品企業的創新型人才需求。
同時,為提升專業群建設成效、促進各項工作落實,學校還制訂了清晰的任務路線圖及績效評價標準。依據“雙高計劃”建設要求及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項目任務分解表》,學校制訂了《“雙高計劃”建設項目績效評價辦法》,針對各項目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項目管理、完成情況和質量效益等4個標準進行評分和考核,建立并落實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誠然,學校績效工作總量是一定的,在短時間內打破‘吃大鍋飯’現象,將績效落實到‘雙高’建設上,以調動教師積極性是‘雙高’建設的關注要點。”朱善元校長說。
對接產業 協同育人
正如朱校長所言,“以群建院系”的專業群建設思路能“順理成章”地支持產業與行業發展,“學校從產業鏈、區域發展、國家戰略等方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以提升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具體來看,包括以下四方面舉措——
一是堅持農牧產業鏈辦學,使專業鏈緊緊對接產業鏈。通過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覆蓋農牧產業鏈所有崗位群。
二是緊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提檔升級。緊跟泰州社會經濟發展,助推泰州全面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帶動和引領農牧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整體水平提升。
三是傾情服務“三農”,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學校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開設與新農村建設關系最為緊密的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學校組建創新研發團隊、技術服務團隊,立體推動的套餐式服務模式,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
四是創新合作辦學體制機制,構建政校行企命運共同體。結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醫藥產業特點,學校與中國醫藥城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組建“藥城—學校—企業”的“城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積極融入產教融合型省域,統一規劃布局學校專業結構,對接地方產業;與中牧集團、京東集團、光明集團等行業領先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創新產業學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多元化辦學新格局。
動態管理 持續發展
為了確保專業群建設的持續發展,“學校首先加強黨的領導作用,把黨支部建在專業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或專業帶頭人擔任支部書記,將支部活動、教研活動和社會服務深度融合。”朱善元校長說道,學校還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平臺相近”為主,“職業崗位相關、行業業務相連、教育資源共享”為輔的原則優化資源配置,確定專業布局方案,并開展專業發展狀態評估,靈活調整專業組成和專業方向,拓展相近或新興專業,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了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
與此同時,學校依托中國現代畜牧業職教集團,組建了專業群事業部和政行企校共同參與的專業群協作委員會;邀請校企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標準,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并建立專業群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發揮各類育人主體和各類教學資源的協同效應,保障專業群協同發展機制。
在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方面,學校成立了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專家咨詢委員會監督階段建設目標,并充分利用國家職業教育和行業主管部門的政策紅利推進項目建設。學校引入第三方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以數據為參考完善了獎懲激勵機制,并落實“放管服”改革,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不斷融入產業發展需求,形成了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為主體、多方協同的“雙高計劃”建設推進模式。
此外,學校還組建了專業群建設委員會,成立專業群建設辦公室(由各專業教研室主任、專業帶頭人組成)。專業群核心專業帶頭人擔任辦公室主任,組建專業群建設實施團隊,實行目標管理,明確項目負責人負責制,著力實施并督查目標任務,確保項目按時保質完成。
對標國際 三步而行
“雙高計劃”提出“專業群要達到國際水準”,在朱善元校長看來,“質量”“標準”和“特色”是國際化專業群應當具備的特征。
他認為,“質量”體現在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一定的國際化素養,雙師隊伍具有行業權威和國際影響,能夠承擔國際化項目,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能力。“標準”意味著高職學校應主動接軌國際先進職業教育體系,對接“世界一流”職業教育標準,進一步還應致力于建設和輸出“中國職教標準”,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以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特色”表示我國高職學校和專業應適應經濟全球化,滿足教育國際發展形勢的需求,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
由此出發,該校從三方面著手推進專業群“國際化”建設。
引進優質辦學資源。派遣教師赴國外農業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專業教學標準、行業標準等,組織國際農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聯盟單位等共同制定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利用聯盟和國際交流合作項目進行使用和推廣。引入澳大利亞TAFE學院培訓包及美國、日本、韓國等相關專業崗位技能標準對相關課程進行國際化改造,將國(境)外專業資格認定內容、境外課程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專業教學與國際通用的資格證書相融通。
服務企業走出去。結合農業農村部“助企出海”等國際農業技術培訓項目,開發教學培訓資源包,積極向海外推廣,培訓技術技能人才,提高學員農牧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積極服務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根據企業需求為企業進行職工專業技能培訓,提升中資企業技術人員的崗位能力,助推“一帶一路”國家農業經濟發展。
國際影響力再提升。加強與海外高水平學校交流合作,每年引入海外高水平教師,參加專業群課程國際化教學或科研合作,提升專業群授課國際化水平,全面提升教師“雙語”授課能力。每年遴選優秀學生到國外高校、農業培訓機構、農業企業參加交流學習和職業培訓。牽頭開展畜牧獸醫類、食品藥品類專業等國際技能大賽,制定大賽標準,促進國際農牧業院校之間教學、技術技能的交流,提高國際農牧業高等職業教育聯盟單位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本科 特色鮮明
隨著專業群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正在逐步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中高本碩”銜接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朱善元校長說:“這是學校當前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國家經濟轉型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在此方面,朱善元也分享了學校的種種舉措。
首先學校做的是頂層設計。其中包括:調整學校總體發展格局,實現學科專業“對接支撐”,組建與產業鏈對接的專業群,形成重點建設學科與專業群的對應關系;注重教師分類發展,實現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是高校的整體功能,明確教學型、科研型、服務型等多種教師類型,發揮教師特長;充分抓住教育部對獨立學院轉設的良好機遇,加快與泰州市有關獨立學院的母體學校對接,爭取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全力開啟高職本科院校建設新征程。
同時,學校堅持農牧特色,堅持服務“三農”底色,緊跟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擬設置畜牧獸醫學院、現代農業學院、寵物科技學院、食品藥品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技術師范學院等二級學院,本科專業達到30個左右,形成與產業匹配度高的專業集群。
學校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的需求,立足江蘇,服務長三角,堅持農牧特色辦學不動搖,堅持面向新農科、面向新農村、面向新農民、面向新生態培養強農興農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職業教育本科院校。
此外,學校還將努力確保發展目標全國領先。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強化內涵,提高質量為核心,落實國務院“職教20條”精神,創新探索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與農牧行業、教育行業的快速發展,與企業深度融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等,計劃到“十四五”末,在全國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中處于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