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王海武來說,過去的30載歲月,他一直在積蓄力量,直到2016年,他邂逅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才找到了畢生事業,打響了名聲。如今,他扎根東陽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國家級現代木工實訓中心,為傳承木藝文化、弘揚工匠精神盡一己之力。
王海武出生在河南的一個石油工人家庭,從小就愛做手工。在他人眼里,王海武未來的人生就是子承父業,為石油事業奉獻畢生精力。1988年,18歲的他沿著這條“既定”人生道路,參加了石油機械廠的技能培訓,成了一名鉗工?!爱敃r我們學的是蘇聯的工業制造技術,在石油機械制造中要求我們嚴格標準、嚴謹干事,這造就了我精益求精、要做就做最好的工作作風?!蓖鹾N湔f。
1990年,王海武報名參軍。三年當兵生涯,喚醒了他對美術、篆刻、攝影、書法的熱愛。他孜孜不倦地汲取相關知識,充實頭腦,練就一身文藝本領。
1992年年底,王海武退伍復員,到中石化中原油田從事石油開采工作。閑暇之余,他第一次認真思考自己喜歡干的事?!爱敃r的工作體力消耗較大,相比重體力勞動,我更喜歡安靜做手工的日子。”王海武說。
幾年后,他調回到第一次參加工作的石油機械廠,做機械木模工,這一干就是15年。之后,他又回到鉗工崗位?!皫资?,我就沒有離開過手藝活,每一個階段都為我日后從事木藝事業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王海武總結道。
2014年,單位改制后,王海武決定到上海闖一闖。當時,他在上海一家自動化公司當機械師。休息日,在大商場閑逛時看到有木藝體驗室,進去一觀摩,發現只是將半成品打磨一番便號稱“創作”,他大失所望。這一小插曲再次喚起王海武那顆沉寂已久的匠心,他在網上搜尋到了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公司老總交談后一拍即合,于是辭職到了木作堂工作。
木作堂的創建人趙斌是東陽巍山人,心系家鄉的他決定在母校巍山中學捐建一個木工坊,王海武就負責項目的具體執行。
2017年,王海武來到東陽技校,負責木作堂和學校聯合開設的國家級現代木工實訓中心的運作。作為授課教師,他從木工工具的運用入手,對木工識圖和制圖、木工產品結構等進行系統講解?!肮ぞ呤俏覀兤鞴俚难由?,好的作品應該人具合二為一,而每一件工具背后又深藏哲學意蘊,像尺度、水準、斧正、規矩、砥礪等詞意都出自傳統木作工藝,人生就如同木藝創作過程,應該做減法?!蓖鹾N湔f。
現在的王海武天天以實訓中心為“家”,傳道授業。不僅如此,他還參與了全國幾十家教育部示范學生實訓中心的木工實驗室建設。
在王海武看來,木藝教學傳遞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從無到有的創作,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領會每一環節背后的原理,并將其轉化為各自領域的所悟所得。因而,王海武的木藝課不僅是東陽技校建筑、設計、裝飾專業的必修課,還受到了多地學校的青睞,甚至一批熱愛工匠文化的社會人士也慕名前來求教。他們有的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有的是企業管理人員,有的是木藝文化愛好者。
“互聯網時代,有這方面意向的學員都會自己在網上搜索這方面的訊息,然后找到我。對他們來說,我教的不只是木藝,他們可以從創作過程中領會精細化管理之道。”王海武說。
“我上周開始學習,最大的感受就是這里少了其他木工坊的商業氣息,多了沉浸式的創作氛圍。”設計專業出身的上海白領張默說,每天他和高中時的作息一樣,在實訓園里制作自己的產品,這讓他忘卻了城市沉重的工作壓力,還幫他沉淀思緒,找回那顆愛手工的初心。
“以前雖然也做手藝,但肩上的責任不同,現在讓我有了使命感,必須全身心投入,腳踏實地干下去。”王海武感嘆道。(楊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