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化工職業學院整體“混改”實踐
9月25日,在山東省濰坊市召開的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工作推進會上,濰坊濱海開發區管委會、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濰坊市教育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關于聯合舉辦山東化工職業學院創新公辦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的協議》,這標志著山東化工職業學院整建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正式啟動。
辦學歷程:從單一產權到多元共建
山東化工職業學院創建于2003年,為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齊魯石化分公司舉辦的一所公辦高職院校。2015年,齊魯石化與濰坊市政府簽署辦學移交協議,將學校交由濰坊市管理。濰坊市政府委托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托管學校,并于2017年搬遷入駐濰坊濱海新區,成為濰坊市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和大化工產業發展的整建制“招院引校”項目。
2016年6月,濰坊市長辦公會研究通過了山東化工職業學院辦學體制改革建議方案,明確了學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即“公辦高校、混合體制、民營機制,取消行政級別、完全去行政化”。
根據市政府確定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學校開始了公辦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實踐路徑的積極探索,最終與山東水利發展集團達成共識,學校由政府單一舉辦變為地方政府、省屬大型國企和地方國企三家共同舉辦(另有四家民企出資建設四個混合制二級學院),蹚出一條公辦高職院校混合制改革實踐路徑。
“大混套小混”:外延與內涵的全新構架
2020年7月,根據“職教20條”精神并借鑒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踐經驗,山東化工職業學院、山東水利發展集團將聯合起草的《關于山東化工職業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框架方案》上報濰坊市教育局。2020年8月,濰坊市教育局行文批復。方案明確了學校“公辦高校、混合體制、民營機制”的辦學體制——濱海區管委會提供新校區建設用地及相關支持政策,以產權變更引進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出資建設,形成政企共同舉辦的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
方案明確了“黨委領導、理事會決策、監事會監督、校長負責、專家辦學、教授治學”的管理體制。黨委領導主要體現在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三個方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理事會決策主要體現在辦學發展和重大決策方面,尊重出資方權益;監事會監督側重于國有資產的管理,做到一年一審計,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校長負責主要體現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現代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專家辦學、教授治學強調專業人辦專業事。
方案以約定方式明晰了混改第一階段新的舉辦者對學校產權的持有比例: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持有41%,山東水利發展集團持有49%,濰坊市教育投資集團(原舉辦者)持有10%。新校區一期工程建設竣工投入使用后,由第三方機構對學校資產進行評估,采取評估加約定方式明晰混改第二階段學校各舉辦方產權比例。
方案按照現代職業學校治理要求明確了混改后學校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首屆理事會、監事會及校長的產生方式,理事會章程、監事會條例、學校章程起草及研究通過程序。
方案明確了學校確立動態性產權比例變更機制,暢通學校以產權變更轉讓方式引領社會資本進入學校發展渠道。
方案要求建立與混合所有制辦學相適應的人事薪酬管理機制,以績效、貢獻為導向深化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形成“人員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管理和運行機制。
方案強調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辦學試點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無意過失或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錯誤,為推進辦學試點健康發展創造良好氛圍。
學校的二級學院也全部采用混合制,遵循山東省《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指導意見(試行)》精神結合學校實際探索實踐,采取“學校供地、企業出資建設、明晰二級學院產權”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混合制二級學院堅持非營利性辦學方向,實行“學校及二級學院理事會雙重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校在各混合制二級學院擁有的產權比例不低于30%。
學校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按照“股份制組建、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理念,學院牽頭與山東水利發展集團、山東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山東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達成共識,股份制籌資,共建共享山東高端化工(仿真)公共實訓基地,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企方利益:戰略發展與現實利益的有機結合
以利益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是職業院校新時代“混改”的基本遵循。社會力量參與職業院校混合制辦學改革,必然關注其辦學的投入和產出,深度的產教融合最終目標是共育企業“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辦學中,企業所能獲得的首先是人力資源建設的宏觀效益。企業出資參與辦學,可以按照企業需求定制培養人才,為企業儲備人力資源,節省新員工培訓成本。同時,多年來企業以員工培訓(企業大學)為核心,形成了豐富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甚至開發了大量的課程,急需發揮作用并形成生產與培訓的生態系統。
辦學還可以給企業帶來資本經營的戰略效益。企業閑置的現金資本需要盡快轉化為經營業態,以確保資本的保值增值,在這方面,職業院校具有較高的品質。另外,學校物業、后勤等服務領域實行社會化運營,學校社會培訓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都可以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山東化工職業學院的“混改”力求從上述幾方面滿足企業方的利益訴求。
意義價值:教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現實需求
經過10年的探索、歸納、總結,我們認為,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機構)是區別于傳統公辦、民辦職業院校的新型辦學組織機構。其主要的特征:一是政府和企業同時作為舉辦者,二是學校舉辦各方產權明晰,三是基于產權結構建立現代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四是兼有公辦院校和民辦院校辦學體制機制的雙重優勢。
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是推進落實國務院文件提出的“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的實現路徑之一。企業以舉辦者身份參與以企業產權適法保障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現路徑之一。
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是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的創新舉措。大國辦大職業教育、大省辦大職業教育,決不能僅僅依賴財政投入,還必須撬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職教領域。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辦大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是實現路徑之一。(王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