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薈萃—巧煮甘泉—鑒賞佳茗—孟臣沐淋—茉莉入宮—春風拂面—懸壺高沖—育華催香—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獻佳茗—品茗啜香—施禮謝幕。”古色古香的茶桌前,圍滿了好奇的留學生,東陽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2019級旅游專業學生徐紫燁一邊展示茶藝,一邊將茉莉花茶的沖泡流程娓娓道來。
近日,金華市外事辦組織一批在中國的外國留學生走進金華古村落——東陽李宅。得知這一消息,東陽職教中心主動請纓,帶著茶藝、木作、錫藝、竹編等4個研學體驗項目,開啟了一場傳統文化傳播之旅。
4天時間,徐紫燁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品茶人。其間,這位茶姑娘還兼任咖啡師。應留學生的請求,徐紫燁跟著指導教師盧曉慶學做咖啡。“我們用的是一臺現磨咖啡機,可以沖泡美式和意式兩種咖啡。咖啡豆和礦泉水的比例一定要合適才行……”說起這項剛掌握的新技能,徐紫燁興奮不已。
學生胡嬋娜是參與此次活動的竹編助教之一。活動前,她勤練內功,做了5個杯墊。在胡嬋娜看來,編織不難,難在后期按照杯底大小進行裁剪。“剪大了,后期可以修剪,但剪小了,之前編好的竹面就廢了。”胡嬋娜說。此前練習時,她就浪費了一張竹面,之后她格外小心,還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在竹面上畫圓圈,用鉛筆作好記號,保證萬無一失。這次跟著東陽竹編項目非遺傳承人胡超飛,胡嬋娜還學到了一個小竅門——無論是竹片還是竹面,沾水之后更好打理。
“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只會幾句簡單的問候語。”胡嬋娜說,留學生全程用英語交流,這讓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英語,以后有機會走出國門,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每個體驗項目,學生們全程參與其間,忙得不亦樂乎。胡超飛對學生贊賞有加:“活動之前,學生就積極主動地學習,很快學會了竹編茶杯墊的制作。活動中,他們非常耐心地教前來體驗的留學生和市民制作。”
事實上,每一次“走出去”,前期的準備工作并不輕松。
茶席、茶具、茶葉,是茶藝項目的必備。此次,茶藝專業教師盧曉慶精心選取了兩款茶——東白綠茶和茉莉花茶。“東白綠茶是一款極具東陽特色的茶,茶席的設計以秋天的豐收為主題,黃色為主色調,配上東白山茶,有一種鬧中取靜的韻味。”盧曉慶說。
校企合作單位上海木作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木作技師王海武專門設置了展示臺和體驗臺。展臺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魯班凳、各種榫卯構件、木制小飛機等20余件展品,吸引了諸多留學生圍觀。他還專門設計了魯班鎖拼裝比拼環節,把體驗活動推上高潮。
入駐東陽職教中心非遺青創基地的錫藝項目也出現在此次活動中。東陽錫藝金華市級非遺傳承人盧曉侃除了展出茶葉罐、茶壺、酒壺等,還安排了書簽、葵口錫盤制作等體驗活動。考慮到體驗的對象是外國留學生,在畫面的選擇上注重突出中國傳統特色。在盧曉侃看來,傳統手工藝體驗的獨特魅力在于手把手的指導讓人與藝術的距離變得很近。面對體驗者“這是什么材料”“制作工藝是怎樣的”等問題,盧曉侃一次次耐心解答并示范。
“藝術之美是超越語言、種族和文化的。雖然言語不通,但是在這一刻,創作的激情和完成的喜悅是最好的共鳴。”盧曉侃說,留學生沉浸在創作中的樣子真的很美。
據悉,在東陽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牽頭支持下,東陽職教中心與當地非遺傳承人緊密合作,在校內建非遺青創基地,與40多位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傳承人反復溝通和交流,從呈現形式、實踐難度、操作風險、瀕危程度等多個維度雙向評估,最終確定了竹編、錫藝、古建營造、東白茶、無骨針刺花燈、面塑、麥稈畫等9個非遺項目首批入駐非遺青創基地。
“東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勤勞聰明的東陽人在歷史沉淀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木雕、竹編、花燈、錫藝等非遺技藝。保護和恢復這些珍貴的文化,培養非遺技能人才,地方職業學校義不容辭。”該校黨總支書記、校長盧干表示,今后學校將搭建更多舞臺,讓學生來“唱戲”,讓更多人接觸、了解和愛上傳統技藝,東陽非遺的未來也因此將擁有無限可能性。(張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