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今年高職招生落下帷幕,據媒體報道,今年多省高職院校的投檔分數高企,很多高職院校投檔分數超本科線。然而,這邊熱門高職院校投檔分水漲船高,那邊仍有多所院校無人問津,遭遇零投檔,旱澇兩極分化嚴重。
點評:隨著“雙高計劃”“升級職業大學”“擴招”等各項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的發布與落實,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大量優秀生源涌入高職院校,多省高職院校的投檔分高企,正是從國家到地方因勢利導,考生順勢而為的選擇。
本科分數投檔意味著不少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高職院校“旱澇兩極”情況嚴重,今年很多高職院校生源仍不理想,一些省份大量院校遭遇“零投檔”,尤其民辦院校缺額較大。
有些院校出現極端情況,或許與高考生源總數逐年減少,招生計劃總數逐年增多有一定關系,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辦學質量達不到學生的期待,辦學口碑不佳,才會遭遇“零投檔”的尷尬局面。
高職院校應該針對招生中的“零投檔”問題,分析自身辦學的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歸于生源問題、區域問題。沒有生源,意味著遭遇生存危機,這倒逼一些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結合社會需求,做好特色專業建設,堅持特色發展,靠品牌專業為院校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國家的戰略引領下打造持續健康、陽光發展的教育之路,有效地提升學校競爭力。
其實,遭遇生源危機的不僅有高職院校,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同樣也出現了類似危機。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若不積極提高教學質量,不走特色辦學之路,最終因招不到學生而遭淘汰,也在意料之中。
新聞:因為“非全”研究生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或者壓根兒就被排除在報名階段,或者在面試時被以各種借口拒絕。近期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
點評: 教育部有關文件早就規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盡管有明文規定,但是,不少用人單位還是把“非全”求職者拒之門外。這種就業歧視不消除,那么,推進就業公平就無法完全落實。要扭轉這樣的局面,有關部門需對典型的就業歧視事件予以嚴肅公開處理,要求地方糾正錯誤,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以便引導社會輿論。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迥異的就業境遇,更折射出“唯學歷論”這一社會痼疾。如今,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已非概念,而是每個人、每個用人機構必須正視的社會現實。用人單位需要摒除傲慢與偏見,不能只看學歷,只盯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簡單評判,而是要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突破人才標準固化,延攬人才。
我國于去年年初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要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要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普及。消除對“非全”的歧視,不僅關系到“非全”學生的就業,而且,也影響到這一教育形式的未來發展,關系到人們對我國構建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信心。(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