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請進來,最關鍵的是要把自己的人‘長出來’!”蘭州新區職教園區教學實訓管理科科長魏物春說,共享實訓中心,在引進先進硬件的同時,也吸納了像西門子、德瑪吉等企業的高端課程體系,以培養“軟硬兼備”的高素質學生。
位于蘭州新區西岔園區的職教園區致力打造全國最大的職業教育集聚區,總規劃總面積33.92平方公里,已建成投用7所,入駐師生近7萬余人。整體建成后,將形成11所中高職院校入駐,學生規模約24萬人的新型現代職業教育園區。
打破“圍墻”,資源共享
金秋時節,在蘭州新區職教園內,不同院校的學生們下課后穿過湖泊、草地,前往共同的操場、圖書館、實訓基地等場所,這種沒有“圍墻”、創新共享的現化校園,讓學子們有了別樣的學習、生活體驗。
相比傳統院校,雖然每個學校會建獨有的圖書館、操場等,但在職教園里,會有一個共享區,將禮堂、圖書館、活動中心、創業孵化基地、實訓基地等集中在一個區域內,以此達到共享共用理念。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宣傳部副部長胡紅霞表示,能夠共享資源,節省了財力、人力、物力等各個方面的資源儲備,也整合了整個職教園區辦學優勢,能在共享區得到一些“福利”,享受到教育優勢資源,對于學科發展,具有一定互補作用。
甘肅省職教園區圖書館,就在該園區共享區域內,是園區重要的文化資源中心,建筑面積達39890平方米,光閱覽座位就有3000個,計劃藏書240萬冊,可滿足日閱讀5000人需求,服務職教園區15萬師生及周邊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居民。
同在共享區的甘肅省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以提供中高端職業技能實訓為主,同時為全省及西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培訓、社會勞動力轉移及再就業培訓、蘭州新區企業員工技術培訓、各類科研機構及企業技術攻關和科普活動提供相關服務。
“軟硬兼備”育實用人才
“一個好的東西,就像炒菜一樣,先有好的食材,再有好的廚師,最后才有好的菜品出來。”魏物春舉例說,該中心在建設中,為了共享共用,“兩條腿走路”,一是硬件,二是軟性的東西,因建得較晚,有“后發優勢”,設備和技術都達到了國內一流。
各學校相關技能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在這里可實現。“如果上課是理論加軟件,那么這里還可上手操作,并且能發現故障等問題。”魏物春覺得,實訓很有必要,就像在物流區,學生可做到電商和物流如何去匹配,如何去操作。
不僅如此,他還提到,設備在共享共用的同時,師資也在共享,包括一些內部資源。實訓中心是一個集產、學、研、培、賽為一體的新型現代職業教育平臺,能讓所有有需要的師生,在這里能找到各自的切入點,對其工作學習生活產生“融合”影響。
“將課堂上的知識帶入‘工廠’。”在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大三學生張暉看來,這種實操模式,既鍛煉了專業技能,也鞏固了理論知識,尤其與其他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在一起交流時,可以學到更多優勢互補的東西。
“附屬醫院的名稱已經申請通過了。”甘肅衛生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姜德民表示,由該校承建的大學生衛生保健服務中心建成后,除了吸納本校學生實習就業外,還將為整個園區的學生,提供醫療健康保健服務。
胡紅霞認為,融合、共享、促進,是整個園區最有價值的東西。她提到,此前兩個職業院校的汽修專業,就因共享共用,合并到一起。很大程度上,可節省不必要的浪費,且能凸顯整個專業的辦學優勢,教師間也能互相學習,整體教學資源可得到最佳利用。
打造絲路“工匠搖籃”
甘肅省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共包含42個實訓室,覆蓋60多個專業,可同時容納2500人實訓,年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能力8萬人次。借助現代化、國際化和個性化的特點,該中心近年在助推城鎮化建設、精準扶貧、就業與再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職教園區逐步推進“引企入教”改革,健全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該園區支持引導用人單位多種方式參與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
同時,該園區積極與京東等大型企業對接,謀劃在園區院校設置訂單式專業班級,實現學生所學即所用,畢業即上崗。
胡紅霞說,蘭州現代職業學院作為職教園區目前單體最大的一所學院,由一個高職院校托管8個中職院校,是一所中高職深度融合發展的綜合類院校。“要把中職整體做優,把高職以專業群做強,把社會培訓做活。”
蘭州新區西岔園區管委會主任楊天岳表示,職教園區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實訓資源富集,集聚效應十分明顯,從建筑面積和辦學規模來看,目前,已是甘肅最大的職業教育辦學基地,具有很強勁的聯動效應,已成為東西部合作及中外合作的好平臺。
他說,目前,社會技能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處于相對缺乏,希望通過集中辦學,突出職業教育教學的特點優勢,將教園區作為“工匠搖籃”,借助“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地區實現人才交流互通。(魏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