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時裝周、米蘭時裝周……對于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時尚中心主創團隊來說,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自2018年開始,團隊所設計的服飾連續兩年入圍國際大型時裝周。
今年,學校的16位老師、40多名學生再出發,設計服裝款式80余套。其中,宋錦、絲綢等材質、工藝手法的運用,讓作品更添“蘇州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孫麗華說,近年來,學校秉承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理念,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在打造實用化、國際化的時裝系列的同時,培養了契合市場需求與發展并具有國際視野的設計師,同時使得教師在產品商業化、創意落地化的教學模式中,提升專業能力,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春風化雨,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
將現代創意巧妙融入國風
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鄭同學是00后,成為服裝設計師是他的夢想。來校后經過一年學習,他參與了時尚中心項目設計,還成為項目第一小組負責人。
扎實的技能訓練帶給學生們的益處逐步顯現。在優秀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了質的飛躍。從主題策劃、設計服裝、制衣一直到成衣,鄭同學有了完整操作、體驗整套工藝流程的機會。
多年來,學校堅持“文化導入、大師引領、項目貫穿”的原則,開展“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蘇州工藝美院副校長劉珽說,學校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是國家骨干院校重點建設專業,并入選了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學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任務很多都是依托工作室開展的。“真實的工作任務、真實的項目開發,學生學習的內容就是將來成為職業設計師要從事的工作內容,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提高專業技能”。
在老師們“手把手”指導下,鄭同學實踐操作能力加強了。團隊成員以“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中國文化的國際表達”為出發點,借鑒先進國際時裝設計理念,從姑蘇水鄉、桃花塢木刻年畫、宋錦、亂針繡中汲取靈感,將現代創意巧妙地融入國風中,作品獲得一致好評。
中西文化碰撞培養文化交流使者
“臺梓”是荷蘭男孩的中文名字,名字是根據外文名字音譯而成。來中國兩年,臺梓學習服裝設計知識同時,還努力學習漢語。如今他的漢語水平可以做到日常交流,他漸漸喜歡上中國文化。學校專門邀請了江蘇省刺繡大師參與指導。臺梓從來沒有接觸過刺繡,在看到亂針繡第四代傳承人的絕活后,他深深迷戀上這東方的傳統技藝。
此次時尚中心新一季服裝開發也是蘇繡與時尚生活的結合。刺繡絲線的色牢度成了刺繡服裝、用品日常化的最大瓶頸。而刺繡大師自創的“高色牢度蠶絲線染色方法”的新型應用專利很好地解決了難題。
此次刺繡的應用主要是在面料上,是與爛花面料的結合,也是突破常規刺繡服裝上獨立紋樣的形式。臺梓被傳統技藝的創新表達所散發的魅力深深吸引,表示一定要將這種優秀的技藝帶回家鄉。
2016年,周海云被學校聘為客座教授,教授“蘇繡技藝”課程。課余時,周海云的“云帆蘇繡藝術館”也成為學習體驗地。2017年,周海云與學校共同成立“蘇繡與時尚生活研創中心”,著重于蘇繡的生活化應用。如今,這里設計開發了一批廣受好評的刺繡文創產品,并在拙政園、蘇州博物館等處銷售。
學校時尚中心主任徐加娟說,中國傳統文化在服裝上的表現不是簡單的盤扣、旗袍、傳統紋樣等符號式的表現,而是一種意蘊的流露。一同參加設計和制作的留學生深入接觸中國傳統的服飾工藝后,都深深喜歡上東方服飾文化。未來,他們將作為中外服飾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中西合璧帶來更多驚喜。
產教深度融合出成效
從去年11月到今年7月份,80余套精美服飾凝聚著全體師生們的智慧和創意。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作品還數《疏·影》系列。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取法宋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利用宋錦與古典的手工技藝融入現代服飾當中,簡約自然、動靜相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寧靜致遠的意境。
近兩年,學校服裝設計學院與“MOUSE JI”品牌深度融合,成立SGM ART &MOUSE JI國際時尚中心。時尚中心以青年教師為主設計師,聘請知名服裝行業領軍人物吉平生先生擔任藝術總監,和行業能工巧匠組建混編師資團隊,帶領學生共同設計研發實用化、國際化的時裝系列產品。
自中心組建以來,學校積極響應國家地方文化復興的發展策略,開展蘇式文化承傳創新設計,集不同專業、社會優質資源、產業特色,以當地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為已任,已兩次完成由國內到國際的時尚發布飛躍:2018年,學校作品精彩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成為一個登上中國國際時裝周的高職院校。2019年,學校第二季作品亮相米蘭時裝周,成為一個登上意大利米蘭國際時裝周官方日程的中國高校……
這些成績是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階段性成果,是為推進藝術設計與中國文化協同發展,中國原創設計走向世界作出的一次積極嘗試和探索。
蘇州工藝美院副校長劉珽說,未來學校將把這些實踐經驗總結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讓其發揚光大,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惠及更多師生。“在實踐基礎上還要有理論層面的提高,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一種不斷的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