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周的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東陽職教中心東技校區高二學生李婕妤認為新穎、有趣,“我們自己組織班團活動,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心理健康課開展了‘要不要見網友’的辯論賽,配合教室一體機播放的PPT、視頻等,印象深刻,很有意思”。
信息化不僅成為教學手段改革的趨勢,也改變著辦公場景。每周一中午,全體師生在教室里舉行升旗儀式,聽國旗下講話。每天上午和下午,東技校區的教師們都會打開“釘釘”,通過人臉識別進行上下班考勤。會議記錄、公文流轉、故障報修等,動動手指就能代替跑腿。而每一次點擊,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
不斷改進 只為更得心應手
9月,東技校區新版“生命銀行”開始運行。“這已是第三個版本,功能設計花了3個月左右,7月起開發系統。”東技校區信息處主任葉梁介紹,“生命銀行”包括技能銀行、人文銀行、健康銀行、品行銀行,共263個賦分項,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后期,各個部門都會根據教育教學評價的需要對賦分項進行適當增刪。
以往為學生賦分時,特別是遇上獲獎人數多的情況時,教師會點到手軟。例如,某一賽事有10余人獲一等獎,分布在不同班級,教師要選取學生,逐一輸入分數和獲獎情況。經過改進,在新系統中,教師可以選取所有獲獎學生,一次性賦分,大大減輕工作量。而每一處改進,都需要成百上千行代碼來實現。
“生命銀行”運行后,東技校區信息處工作人員依舊在忙碌。葉梁負責完善系統功能,吳超強每天忙著錄入信息,共3500余名學生、88個班級、362個寢室,對每一名學生的文件夾進行編號,上傳1560余名高一新生的照片……
即使是功能齊全的“釘釘”,信息處也進行再開發,讓教師們用起來更得心應手。“‘釘釘’提供的是場地和磚塊,我們結合實際需求,把磚塊造成房子。”葉梁打開軟件舉例說,每周,東技校區各部門都要上報本周的工作情況,信息處制作了一張表格,包括本周工作亮點、遇到的問題、下周工作安排、表現出色人員等,各部門“對號入座”即可。校級領導分管部門會議記錄、考勤、報修等,都是信息處為學校改裝的特色功能。
團隊應援 匯聚點滴力量
在日常工作中,信息化無處不在。東技校區將開展學生視力監測,信息處工作人員應選超加班加點,輸入3500余名學生的基本信息,為“明眸摘鏡”工程打地基。疫情之下,直播成為教學教育的新常態。開學以來,東技校區已直播了高考動員、慶祝教師節、軍訓表彰等活動,每一場都有信息處的默默付出。暑假,該校新建了報告廳,并對階梯教室進行改造,信息設備越來越多。然而,信息處只有3人,吳超強和應選超還是班主任,分身乏術。
不過,信息處有4個學生團隊應援。維修團隊主要由應選超負責,維護88個教室的一體機、300多臺教師用的電腦,媒體制作團隊、班牌制作團隊主要由吳超強對接,檢查團隊成員對各班級的多媒體設備進行管理。
計算機專業高二學生劉逢時和呂堅鍇,是媒體制作團隊的“黃金搭檔”。每天晚自修,他們都會瀏覽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等,選取當天3條左右的重要新聞,第二天投放到校園的大屏幕上。這幾天,他們正在制作“金華市教師自制多媒體教育軟件評比”光榮榜。在東技校區舉辦的活動、會議的背景圖,大屏幕上每天滾動播放的新聞、天氣預報及表彰信息等,都由他們制作。教師節、網絡安全周等大型活動的背景圖較復雜,需要反復修改,兩人一起討論,不亦樂乎,“看到大屏幕上播放我們做的圖片,很有成就感”。
據悉,每年,信息處都會在高一學生中挑選維修團隊成員,并在計算機專業的高二學生中選苗子,進行培養。高三學生王健,就是葉梁和應選超共同培養的“徒弟”。從組裝硬件、安裝軟件,到獨立解決較復雜的問題,王健已經獨當一面。目前,王健正留校實習,協助管理多媒體設備,成為信息處的后備力量。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張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