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這一政策的出臺,被視為職教版的“雙一流”工程。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名單。濱州職業學院以山東省第四名的成績成功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兩大專業群入選高水平專業群。
2020年9月10日,濱州職業學院黨委書記楊光軍做客大眾網·海報新聞聚焦“雙高校”特別訪談欄目《職教力量》,暢聊了學院在雙高校建設中的相關話題,以及入選雙高校對于學院及山東職業教育發展的意義。
訪談實錄:
主持人:楊書記,“雙高院校”從去年開始成了一個熱搜詞語,“職業教育”也再度成為了社會熱門話題。那么咱們學院成功入選“雙高”創建名單,對于學院而言意味著什么呢?
楊光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國家“雙高計劃”的實施,是服務制造業大國的重要舉措,將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對我們濱州職院來說,成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是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進入“雙高”院校,將得到更多政府支持、社會資助和學生關注,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一定會隨之提升;二是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隨著一系列政策出臺、落地,學院發展的空間更大了,比如,將試點針對職教本科的改革,我們籌劃了一批優勢專業,力爭搭上頭班車,實現辦學層次、質量的新一輪轉型;三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雙高計劃的實施,必將進一步推動學院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引領發展,實現由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跨越,為濱州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職教名城建設,為山東省職教新高地建設和新舊動能轉換貢獻新的力量。
主持人:那么在爭創“雙高”過程中,學院做了哪些工作?
楊光軍:多年來,我院始終堅持搶抓機遇、爭創一流,可以說抓住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每一次歷史機遇,憑借不甘落后、勇創一流的濱職精神,實現了走在前列的目標。
在爭創“雙高”建設過程中,我們能夠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是靠實干和實力得來的。一是得益于厚重的實力,經過多年積累,學院重點專業、精品課程、師資隊伍、技能大賽等各項指標都走在了全國前列。2018年, 5項成果獲全國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數量居全國第四位、全省第一名。2019年,我院有14項課題獲批省職業教育教改研究立項,立項項目數和重點資助項目數均位居全省職業院校首位;在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實施情況通報中,我院獲批國家骨干專業等各類項目22個,數量全國并列第七位、山東省第一名。二是得益于奉獻的文化,濱職校園中彌漫的是干事創業的氛圍,各個崗位、各個層面,無私奉獻、加班加點是常態,二十年如一日埋頭苦干,學院的一切成績都是一代代濱職人拼出來的、干出來的;三是得益于能干的隊伍,從教學到科研、從管理到服務,學院有一支善學善謀、善作善成、攻堅克難的教職工隊伍,“能打硬仗”已成為濱職人的重要“標簽”。
主持人:學院躋身“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行列,那我們的建設目標是怎樣的呢?
楊光軍:我們的“雙高計劃”建設方案和任務書已通過教育部審核并備案,目前正在按建設方案逐項推進落實。我們的建設目標,從發展步驟來看,就是分兩步走:一是到2023年,學校辦學和專業群建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個專業群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10強,學院在服務貢獻50強、教學資源50強和教學管理50強基礎上,爭取在各項管理、國際化辦學等方面進入全國50強;二是到2035年,學校辦學和專業群建設達到國際化水平。匯聚一批絕技絕藝大師和技術創新人才,突破一批引領產業技術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成為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積累中心;學校和護理專業群、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群沖刺國際國內排名前列,成為引領國際國內職教發展的高職院校。
主持人: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紅利,眾所周知,“省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教育部、山東省推出了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來打造山東的職教新高地建設。那么您認為山東在發展職業教育上的優勢是什么,省部共建推出的這些舉措對學院來說有什么意義?
楊光軍:經過多年的大力發展,我們國家職業教育呈現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可喜局面。咱們山東在發展職業教育上的優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經濟大省產業優勢,規模大實力強教育優勢,省部共建職教新高地政策優勢。
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部、省都出臺了很多含金量高的好政策。譬如,探索校企共同治理機制,引進社會第三方評價,推動共商共建共享。以適應產業和就業需求為導向,在管理體制、專業設置、教師待遇、職稱評聘、校企合作、教師招聘等方面,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等。這些好政策是我們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巨大紅利,對濱職來說更是重大歷史性戰略機遇。 我們將立足時代、融通中外,面向職業教育現代化,堅持“服務、融入、引領 ”,立足濱州、扎根齊魯、放眼全國、對標世界,發揮“頭雁效應”,匯聚國內外、政行企優勢資源,構筑“踐行改革發展理念的高地、產教融合一體育人的高地、引領區域技術創新的高地、多元參與現代治理的高地、各類人才成就出彩人生的高地、弘揚文明傳承文化的高地”。
主持人:楊書記,濱州職業學院從國家首批骨干校到國家優質校,現在入選“雙高建設”計劃,一路走來,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作為黨委書記,您認為咱們學院在未來發展中,將會突出哪些辦學特色?
楊光軍:濱職今天的成績,是歷屆黨委、行政、校友多年來接續奮斗的結果。在未來發展中,我們將致力于培育“六大特色”,奮力建設一流高職院校。
多年來,我們不斷創新“開門開放、多元多樣”產教融合模式,與濱州新舊動能十大產業深度對接,建設了6個職教集團(聯盟)、6個產業學院。與魏橋創業集團、京博集團等深度合作,組建了醫養健康等8大專業群,“厚基強技、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特色日漸彰顯,每年留在濱州就業的畢業生2000多人,人才本地留用率達40%以上。我們與多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院校培訓委員會、發起成立中國護理職業教育聯盟、環渤海應用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并當選為理事長單位,舉辦首屆海峽兩岸(濱州)護理高峰論壇。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全面培育類型特色、區域特色、產業特色、人才特色、文化特色、國際特色等“六大特色”,堅持黨建引領、育人為本、類型發展,緊盯高端產業、高端崗位、高端技能“三高”定位,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勇擔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重任,努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
主持人:作為國家高職示范院校的領先學校,學院非常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那么具體的,是如何提升學校的國際化水平的呢?
楊光軍:學院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堅持引進與輸出并重,近年來,我們與美國、德國等國家共建5個國際合作平臺,引進5種原版教材、10個課程資源庫,同時有3個專業教學標準推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外友好機構達到 30余個;鼓勵教師出國(境)培訓,出國人次達到近 300 人,開闊了教職工國際化視野。
在雙高計劃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空間:一是鏈接國(境)外機構,形成區域產能合作中心。配合濱州高端鋁、高端紡織等企業國際化需求,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招收白俄羅斯等6個國家的留學生;二是重構教學標準,打造國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推動護理專業涉外護理、養老護理以及康復護理分方向培養,推動學生赴日、赴歐美實習就業,為濱州儲備國際化人才;三是攜手企業開展國際職教服務,走出國門建設海外基地。以裝備制造為重點,由本地優勢企業采購設備,學院投入標準和教師,共同在非洲建設1個培訓基地,形成“文化教育+中國方案+產能融合”的新業態模式。
主持人:人是發展的第一要素,學院的建設發展離不開高層次的人才支撐,學院在培養和引進人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楊光軍: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近年來,我們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次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和創造活力。一是加快培養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建立“校企互聘互兼”雙師素質培養模式,建立“階梯式”雙師認定制度,健全動態考核管理機制;二是培養“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加大對專業領軍人才、專業拔尖人才、高技術技能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和具有博士學位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引進專任教師131人,其中博士已達15人,年輕教師碩士以上研究生近50%;建設了15個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 5個省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5個博士研究中心。三是提升教師教學研究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出臺《教職工攻讀非全日制博士學位管理暫行辦法》,建立《教師成長發展標準》,出臺《教師自我發展診斷與改進實施辦法》,廣大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全面打開,自我提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學院發展注入了強勁活力。
主持人:山東各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正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共建職教高地正加速穩定推進。那么在您的暢想里,未來的學院將是什么樣子?
楊光軍:“每一次抗災,都是民族精神跨越萬水千山的凝聚;每一次災難,都會啟迪人類活得更加自覺與清醒。”與全國人民一樣,經歷了“戰疫”的洗禮,濱職人更加堅信黨的領導,更加厚植家國情懷,更加堅定加快發展、改革創新的信念。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我們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雙高建設。暢想未來,在省委、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濱職將在如下幾個方面實現新的跨越:
一是人才培養體系日臻完善:完善“上下貫通、書證融通、普職溝通”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及高層次、高素質的“三型、兩高”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技能、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主線,推動中、高、本、碩銜接貫通;助力山東人才培養供給側和“十強”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校企緊密協同育人模式進一步完善。
二是服務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在科技攻關、智庫咨詢、創新創業、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力爭建成1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獲批發明專利20項,建設1個院士工作站、2個省級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中心、1個中小微企業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學校治理體系更加科學:通過全員聘任、職稱評聘、績效工資 “三項改革”,建立權責明晰、規范科學、運轉高效、活力迸發的治理結構和管理體系。全面落實五項辦學自主權,建立學院發展智庫,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確保學院發展目標、戰略規劃、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四是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充分彰顯:做大“魯彬之”濱州文化大講堂、文化沙龍,做強校史館、民俗文化館、企業文化館等特色育人平臺,做優“務實濱職”“師生面對面”等校園文化活動,開設齊魯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融媒體中心。發揮齊魯文化優勢,建設黃河三角洲區域文化研究院,文化傳承創新輻射功能不斷增強。
五是國際化水平持續提高:建設一批符合國際規范、高水平教學標準和課程群。開發建設5個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高職專業群標準體系,在國外探索建設孫武學院, 提升職業教育文化國際化水平。
到那時,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各項綜合指標進入全國領先行列,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貢獻“濱職方案”。
主持人:非常感謝楊書記詳盡的講述,讓我們對于濱州職業學院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更加清晰的看到楊書記所描繪的未來可期的全新的濱州職院正朝我們走來,讓我們共同期待,山東職業教育引領時代發展,共同祝愿,濱州職業學院獨立職教發展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