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一項重要的辦學特色。遼寧輕工職業學院從自身特定的校情學情出發,充分發掘遼南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自信統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努力在思政課這塊“責任田”里做好文化自信教育這篇大文章。
首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有機融合。
學院創設了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大情境,從新生入學伊始,就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思政課,滋養學生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青年學生打下鮮明的中國底色。同時,以“國學經典進課堂”創新思政教學,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的教學實踐,黨委書記帶頭走上思政課講臺當好“掌舵人”,思政教師集體學習國學經典,并聯系實踐進行詮釋,形成了統一的教學素材,利用課上5分鐘開展原汁原味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兩年來,學生在思政課上誦讀經典、分享學習心得,課下手抄原本、背誦原文,已經蔚然成風,成為思政課獨有的一道亮麗風景。
在《習近平總書記談治國理政》的相關重要論述中,大量引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并賦予了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成為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教材,因此,學院思政課開發了“國學經典進課堂”的“升級版”——利用“學習強國”平臺學“習近平用典”,用“平語近人”教導學生為學為人之道。在學院舉辦思政課學習“習近平用典”學生作品大賽中,兩千多名學生用書法、演講、繪畫、微視頻等形式,分享了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體會,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美感與意境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家國情懷、做人風骨、做事風格、治學態度、治國理念。
其次,把地方革命文化遺址變為思政課“流動課堂”。
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遍布全國,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文化的遺址、遺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長期革命斗爭的歷程,是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流動課堂”。
大連曾是清末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發生地,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關向應同志的家鄉和青年時期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愛國主義教育資源豐富。為充分利用大連地區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學院建立了關向應紀念館、金州博物館、旅順日俄監獄和萬忠墓四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現場教學、基地和學校互派學生志愿者和兼職講解員、線上參觀等形式,把大連歷史文化引入思政課,有效提升思政課的地氣和人氣,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示思政課的思想性和理論性,使革命故事真正從歷史深處走入學生現實生活,使思政課政治導向亮起來、教學內容紅起來、課堂氣氛活起來,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同時,學院還結合高職學生特點,以思政課主渠道,找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引導學生在歷史回望中,把握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艱辛歷程,把屈辱近現代史料轉化為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精神力量。
再其次,在傳承革命精神中積聚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如何防范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斷裂的風險,是新時代學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學院著力將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實現革命精神與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認知體系的融合,引導學生在地方歷史文化教育中探尋中國夢的歷史起源與邏輯起點。實踐教學中,學院采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百年前成為日俄兩個列強爭奪殖民地的大連歷史,與如今作為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第一艘自主制造的航母“山東號”母港的現實進行對比,真實感受國家的強大,激發作為中國人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戰略要求,是思政課面對新時代要求而不斷創新發展的需要。在遼寧輕工職業學院的思政教學改革中,從文化自信高度創新教學,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實踐基地等現代資源,實現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思政課的真正融合,探索出新時代具有高職特色的思政課教育新模式,引導學生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堅定“四個自信”,感受使命擔當。(王運河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