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學生楊同學來到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當初這名手持“扶貧卡”的女孩,如今已經順利從學校畢業,令人欣慰的是,她畢業后回到家鄉,開始了自己的土特產創業經營——前陣子貴州山里的各種菌菇上市了,她忙得不亦樂乎,“短短3天,就有營業額700元。”楊同學同時也在備考村官,她想帶領更多像她這樣貧困家庭的“女娃娃”堅持學業,最后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脫貧致富。
積極響應黨中央“發展教育扶貧”的號召與要求,是高職院校承擔國家脫貧攻堅社會責任的新課題。在脫貧攻堅戰中,常州機電學院“敢于啃硬骨頭”,把腳步走進貧困縣集中的云南、貴州、甘肅等地,踏踏實實地走出了一條教育扶貧路。
校長沈琳認為,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是時代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學院通過深挖地區、學校、學生家庭三種不同層次的扶貧需求,“量身定制”式地開發扶貧項目,為教育扶貧提供“常機電方案”。
助業興產,發揮學校產教優勢
云貴地區生活著不少少數民族,他們的很多傳統文化有著獨有的魅力。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學院師生們萌發了將這些少數民族文化開發出文創產品的想法。“學校的視覺、產品設計等專業的老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將傳統文化融入創新理念,這些抽象的文化遺產,經過實物化、商品化后,有了第二次生命,目前,我們為此開發的商品在常州反響很好,創造經濟價值三十余萬元。”學院創意設計學院院長陳景普說。
如今,原本已經束之高閣、鮮有被外界所知的少數民族文字、水族“馬尾繡”等寶貴文化,被“復活”了。這些商品的生產和制造逐步成為了當地就業的一個出口,往產業化的方向發展。針對學歷低、留守婦女、不愿意外出的重點扶貧困難戶,學院聯系常州本地企業,由企業負責前往當地培訓,提供電子類產品的穿線、插件等可發放外包,不出家鄉就能完成的就業項目。
助校利教,提升貧困地區學校教研水平
教師是一所學校的軟實力,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水平。近年來,常州機電學院憑借“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師資實力,探索對云貴地區云貴中職、高職和高中學校的“助教”路徑,提升貧困地區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能力,找到了教育扶貧的“根子”。學院助校利教的思路受到了云南、貴州、甘肅等地教育局的歡迎。
“我們偏遠山區辦職業教育,受到實訓設備、師資力量、思想觀念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難度很大。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一個孩子通過學習技能,找到工作,那么一個家庭就脫貧了!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常州機電學院主動聯系上我們,簽訂了幫扶協議,幫助我們打開了工作局面。”甘肅省榆中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榆中縣職業教育中心在對接過程中,提出了幫助培養師資請求。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立刻整合資源,依托校內國家師資臺,為學校定制開發了“提高專業教學能力,提升職教科研水平”的系列課程,邀請學校骨干教師來校參加培訓。此外,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還安排了專職教師赴學校開展專業與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為學校的“專業進校園”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持。實實在在的幫助,得到了榆中縣職業教育中心師生的一致認可。
助學扶志,助力學生“無憂”入學
學院還逐年加大在云貴地區的招生計劃投放,從2017年開始,每年保持20人左右的增長。今年,在云貴地區專門投放了計算機網絡、軟件技術等專業的招生計劃,計劃數比去年又增加了26個。“之所以對招生計劃調整,源于我們對各貧困縣經濟優勢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分析。”學院招生辦負責人顧久賢說,經過調研,云貴地區特別是永勝縣的一些先進的數控機床、3D打印設備的操作和維護都缺乏人才,嚴重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學校通過增加招生計劃,精準投放專業,做好教育扶貧“起先一步”。
從2012年起,學院特別設立“雪絨花”助學基金,為云南永勝、貴州三都、甘肅永登等西部貧困不發達地區錄取新生減免學費、提供生活補貼。近三年來,學院累計為貧困學子提供了各類資助5572萬元。學院還為貧困生提供校內外各種勤工助學崗位,確保每位貧困學子正常學習和生活所需得到保障。
中西部地區離常州較遠,學生需要坐火車、轉汽車,期間的交通費用不少。為此學院創新了一些貼心的舉措——補貼學生來回路費。一年2次假期來回貴州的火車票就有4000元,學校能補貼這一筆費用,讓很多貴州的孩子勇敢地踏出了求學的第一步。
“走出家鄉后,我發現世界好大,這邊的學生學習能力真的太強了,我只能比他們加倍努力。還有,原來辦法真的比困難多。這邊的出路太多了,我可以有很多選擇。”學院2018級學生小白回憶起當初義無反顧一定要走出大山讀大學的決定,依舊堅定。
小白來自貴州省三都縣,一家人住在山村里,父母靠務農和打零工養活他們姐弟4人。雖然小白成績不錯,但由于家境十分貧寒,即使他考上大學,父母也很難再拿出錢供他讀書。在得知常州機電學院對云貴地區學子的資助政策后,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入校后,他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努力學習,每年都獲學校獎學金,還參加了全國職業大賽,取得了好成績。如今,小白已經從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畢業,成為一名銷售顧問。今年,小白說服父母,讓妹妹也報考常州機電學院。“感謝我的母校——常州機電學院,讓我和我的妹妹有機會走出大山,改變人生命運。”
“把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送去東部地區學習,再回到家鄉建設,是我們非常重視的教育扶貧方向。孩子們學成歸來,腦子活,方法多,給我們基層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新生力量。前期的校地溝通,雙方的合作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我們和常機電的合作,無疑是一個成功案例。”黔南州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