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鄉村振興追夢人趙子平
“我現在做家政工作,一個月六七千,等我考出月嫂證,月薪就能上萬了。”正在參加月嫂培訓的林阿姨美滋滋地說道。
“我們的農民旗袍秀還曾‘秀’到香港,拿了金獎。現在我們每周都要訓練,生活特別充實。”身著一身旗袍,展示著曼妙身姿的李阿姨自豪地說道。
……
走進溫嶺市溫嶠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記者看到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每個來這里培訓的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都是趙校長這個‘當家人’為我們創造的精彩。”這個讓當地村民贊不絕口的“當家人”是溫嶠成技校負責人趙子平。投身成人教育20年,趙子平懷揣著一腔激情,帶著村民闖出一條富民強村之路。前不久,他獲評浙江省“春蠶獎”,是臺州市首個獲此殊榮的成教專干。
培訓工作要做好,就要扎到群眾堆里
9月伊始,溫嶠成技校當月的培訓計劃已安排得滿滿當當,53項培訓內容,涉及廚藝、電焊操作、家政、創業、瑜伽、化妝等方方面面內容,近9成已經滿員。“我們這每天都有培訓班,僅一年的培訓量就有三萬多人次。”趙子平說。
一所成人學校,培訓何以如此火爆?趙子平有自己的秘訣:成校工作要做好,就要扎到村民堆里、走到村民家里、暖到村民心里。可以說,這一項項貼近村民需求的培訓,都是趙子平用腳步“走”出來的。
一有時間,趙子平就會跑到田間地頭、企業商戶,實地了解百姓的培訓需求。今年,受疫情影響,廣交會首次在線上舉辦,但對于直播帶貨,許多企業毫無經驗。趙子平當即組織了一場直播帶貨培訓課。“這次培訓就像一場及時雨,讓我受益匪淺。”參加完培訓后,歐港鞋業的銷售主播感嘆道。
為了讓培訓更接地氣,他曾對臺州各縣市476位18至60周歲具有勞動能力的常住村民展開調研,走訪了200余名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培訓教師、社會人士,了解村民培訓的現狀和以往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等。幾經梳理,他發現,多頭管理、培訓資源分散、供需脫節等都使得培訓效果大打折扣。
為此,趙子平開始了一場村民培訓的“供給側”改革。他主動對接當地主打產業“工量刃具”,調研市場現狀、經營戶需求、制約發展瓶頸,明確培訓方向,開出“互聯網+”工量刃具營銷班;針對農民技能水平的差異,溫嶠成技校分別開設了基礎班、提高班、精英班、總裁班;考慮到1~7天的短期培訓班,學員很難真正掌握一門技術,趙子平將培訓班打造成持續性項目,短期培訓班的周期為1~2個月,長期培訓班的周期可達1~4年……在他看來,找對項目是帶動培訓的關鍵,只有從農民的真實需求出發,才能增強培訓效果,使鄉村振興的最終受益者農民享受到更多鄉村振興的成果。
學校開展的每一場培訓,只要沒有特殊情況,趙子平場場必到,周末也不例外,為的是能實時把握培訓效果、了解村民對培訓的滿意度。成校不同于普通學校,教師基本都靠外聘,但學員數量龐大,流動性很強,學校的事幾乎都壓在趙子平身上。趙子平笑言:“成校已經成了我第二個家。”
因村施策,激發鄉村發展的無限動能
從月薪3000到月薪過萬,青嶼村52歲的夏彩妹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工資夢想”。青嶼村是一個以種植葡萄、枇杷等水果為主的傳統農業村莊。村里的婦女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農閑時在家找不到活干。有人試著去附近的工業園區找份工作,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如何帶領村民富起來,成了村黨支部書記張平彪的心頭事。
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交談,難題在趙子平這里找到了解決辦法。隨著二胎的放開,月嫂極度緊缺,趙子平看在眼里。一個想法開始在他腦中醞釀:通過專業培訓,打造“青嶼月嫂”品牌,讓更多農家女在擁有一技之長后,走出農村,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趙子平深諳,隨著家政服務行業的不斷細分,單靠短時間的培訓很難真正建立起“青嶼月嫂”的品牌。為此,學校一方面邀請專業護理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另一方面聯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教授實際護理操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初級月嫂培訓完成后,她們還可以通過手機遠程培訓、后期培訓等渠道再充電。農家女的熱情被點燃,青嶼村開啟了充滿希望的新征程。
趙子平出生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幼時的清貧使得他對村民“勤勞卻難致富”的現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7年,趙子平當選溫嶺市政協委員,這更讓他感受到身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溫嶠鎮下轄35個行政村,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經商、求學,老屋凋敝、鄉村冷落。廣袤的鄉土,如何激活發展基因?
“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的振興,鄉村振興最本質、最核心、最迫切的要求是培養造就高素質的新興職業農民。”趙子平如是說。帶著這樣的思考,趙子平提出“一村一工匠”“一村一廚師”“一村一電工”“一村一消防員”“一村一‘老娘舅’”的思路,相應開出庭院設計培訓班、鄉村廚師培訓班、消防員培訓班、用電技能培訓班等,培養實用人才。去年4月,溫嶠成技校還專門組織了溫嶠鎮首屆鄉村廚師大賽,為優秀學員提供展示烹飪才華的舞臺,也為他們就業、創業提供機遇。在此次培訓中拿到銅牌的學員朱衛紅當下被企業聘用,月薪1萬多元。
借力引智,讓村民在田園牧歌“詩意地棲居”
清涼夏夜,小橋流水旁,村民歡聚一堂,長腔短調唱大戲,曾是無數溫嶠人的溫暖記憶。當村莊邂逅“外出大潮”,村里的文化大禮堂也變得門庭冷落,仿佛在述說著滄桑與無奈。
“讓鄉村文化煥發生機,讓村民在田園牧歌中‘詩意地棲居’。”成了趙子平又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將文化禮堂重新打造成開展農村社區教育和文明實踐活動的主陣地、農村居民的精神家園。
趙子平主動找到鎮政府、村委、文化禮堂相關負責人洽談相關事宜。“成人教育是一種跨界教育,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百姓,只有打造開放、共享、共贏的成人教育生態圈,才能形成區域聯動的格局。”趙子平說。最終,溫嶠鎮將推進社區教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列為民生重點工程,成立由鎮相關負責人任主任,成校校長、各村(居)委書記、文化禮堂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工作小組。
在樓旗村文化禮堂舉辦排舞、大鼓、旗袍秀、太極拳、戲曲等休閑文化活動;在上街村文化禮堂邀請剪紙藝術家、書法家、古箏愛好者等開設青少年剪紙、書法、古箏培訓……如今,在溫嶠鎮的文化禮堂里,一場場鄉村文化盛宴接連上演,曾經寂寥的文化禮堂重煥生機。
而更讓趙子平欣喜的是,精彩紛呈的活動不僅激發了村民對生活的熱情和自信,還使得他們表現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藝術作為。至今,溫嶠成技校和鎮各文化禮堂共同舉辦了28場鄉村春晚,涌現出“嶠嶺”文藝宣講團、山花藝術團等23個優秀團隊。2018年,樓旗村文化禮堂的《樓旗印象》還代表溫嶺市參加臺州市村晚展演。
趙子平告訴記者,每一個走進成校的村民不外乎提升學歷文化、培訓職業技能、掌握農業技術、參與社區活動這4類需求,而這背后是村民共同的愿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作為成校的‘當家人’,我想帶著鄉親們追夢、圓夢,讓家鄉變得更富有、更美好。”(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