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航天科技集團第四和第六研究院、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特能集團陜西應用物理化學研究所等陜西軍工企事業單位為探索火星打造尖端裝備。
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的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辦學60余年來,堅持軍工報國志向,培養了一大批軍工特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陜西軍工企業的骨干力量,他們也為火星探索作出了國防職院人的貢獻。如今學校與航天六院聯合成立新時代航天工匠型人才培養基地,與北京發那科公司聯合建設智能制造中心項目,與多家科研單位聯合開發小衛星制造項目等。同時,學校新成立智能制造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服務國防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用軍工文化涵育大學生“大國工匠”精神
軍工文化是學校高舉的紅色基因旗幟。學校自1958年建校以來,作為國家“一五”期間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項目的一部分,早前隸屬于錢學森贊譽過的兵器845廠,與軍工系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血脈傳承。連續多年承辦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陜西國防科技工業技能大賽,受到兵器集團和陜西省總工會高度肯定。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學校確定了“立足陜西、面向國防、爭創一流”的發展目標,堅持立足軍工、服務國防的辦學初心不改,用軍工文化涵育大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學校在長期服務軍工事業發展中,先后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兩名教師入選國家國防教育專家庫。
創新培養理念,樹立工匠之志。學校充分發揮軍工報國情懷,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為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立德樹人的戰略高度,確立了學校走什么樣的道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正確方向,著力培養“忠誠報國,敬業奉獻;博學多才,修身求索;熱愛軍工,能高技強;堅韌弘毅,追求卓越”的高素質軍工特質能工巧匠,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撐。
學校高度重視軍工文化的研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出版《軍工文化教育讀本》著作,面向全校開設軍工文化課程,聯合軍工企業申報“大思政視閾下軍工文化涵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獲批教育改革重點攻關項目,研究成果受到多所院校的高度評價。
用軍工文化浸潤學生塑造“大國工匠”品格
學校把軍工文化有機融入到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和環境氛圍中,讓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熏陶,潛移默化地積淀“大國工匠”品格。
打造軍工特色育人文化。學校重點運用校內軍工文化教育基地資源,在校園內設置殲-7飛機、裝甲車、火炮等實物,設有軍工浮雕、吳運鐸雕像、軍工文化墻等藝術設施,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軍工文化,實現了校園環境育人的目標。
實施軍工文化培育工程。搭建“國防大講堂”“大國工匠進校園”等高端傳播平臺,邀請“時代楷模”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特級技師進校講學,形成“人文滋養”特色品牌。近年來,有多名奉獻軍工一線的“西安工匠”校友,通過自身成長經歷給予學生正向榜樣示范,有效激勵和堅定學生潛心學習、技能成才的決心。
打造軍工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學校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傳播紅色軍工文化,將軍工企業的文化融進校園文化。將“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更好地傳承給青年一代,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著力打造軍工特色思政育人文化。
用軍工文化培育行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圍繞高職學生特點,創新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牽頭成立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教育集團,與中船重工872廠等13個校企合作企業設立工作站,以互利互惠為前提條件,弘揚紅色軍工精神,構建立體化的工匠培育體系。
建校以來為國防科技工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9萬余名軍工特質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從根本上踐行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近年來,學校更是涌現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級勞動模范,還有輻射全國的遼寧工匠、四川工匠等專家學者、技術工人和業界精英。近3年來,學校畢業生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軍工集團就業比例持續攀升,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將以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持續深化與陜西理工大學聯辦本科專業,發揮軍工特色,辦好黨和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楊建偉 陳小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