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工程啟動以來,威海市搶抓機遇,借勢發力,以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為著力點,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創新施策、主動作為,打出威海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組合拳”。
規劃+部署,雙軌并進,下好“先手棋”。威海市職教創新高地建設工程啟動伊始,全市上下就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成立了威海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領導小組,高端領導、靠前指揮,先后召開了五次專題會議,研究職教高地建設,明確了“樹立一流標桿,高位科學策劃,措施過硬可行,全力推進見效”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認真研究上級政策要求,明確任務,理清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市、區(市)、校三級實施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對標國內外先進,明確發展路徑,切實做到制定方案與建設高地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推進,加快推進職業教育跨越式發展。
改革+創新,聚焦難點,啃下“硬骨頭”。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加大政府統籌協調力度,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創新和結構優化。加強職業教育教研力量,首次將高職教研納入工作體系,統籌全市中高職教研管理和指導。建立項目化管理的工作機制,聘請優秀的一線教師和行業企業技術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研員,建設專兼結合、動態管理的教研員隊伍。成立威海市產教融合研究院,登記事業單位法人,堅持公益性原則,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承接職業院校實訓實習、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試點、職教集團建設、學徒制項目推進、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X證書培訓考試、職業標準研發以及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交流合作等職能。建立中高職貫通培養聯合體、職普教育融通發展聯合體、公辦民辦互助協作聯合體等3種聯合體,打造職教發展命運共同體;積極應對“職教高考”,提高“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教育教學質量,普通高中一年級后向職教分流等等一批新政,進一步優化職教高考生源結構,擴大職教高考影響。
清單+責任,突破重點,繪好“路線圖”。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總要求,市直政府各部門、各區市、各職業院校找準問題瓶頸和差距所在,各個擊破。42項市級任務和100余項區(市)校級任務清單,逐一列出路線圖和時間表,跟進調度,確保項目進展。對推進高地建設中涉及的人事、財政等重點領域改革項目,認真研究既有政策,同時又提出創新舉措,敢破難題,敢啃硬骨頭,用真招實招迎難而上。
產業+職教,深度融合,譜好“協奏曲”。以產教融合為突破口,著力破解學校與企業、專業與產業、育人與用人“兩層皮”問題,系統構建起與加快教育現代化要求整體契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對接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建立專業動態優化調整機制,定期開展專業評估調控,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同步調整、分校布局;強化專業與產業對接,明確未來三年68個中高職急需緊缺專業建設任務。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建設企業學徒基地、綜合性校內外實訓場所、公共實訓中心、職工培訓基地,構建學校企業雙主體、學生學徒雙身份育人機制,通過引企入校、辦校進企、訂單班、學徒制等方式實施校企一體化辦學;制定《威海市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辦法》,推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推進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到2022年,職業院校職教集團參與率達到100%。
放開+保障,雙措并舉,打贏“攻堅戰”。完善現代職業教育管理相關制度和監管機制,對外開放搞活,對內放開激活,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更加充分。擴大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推動職業院校與國際院校、知名企業、行業協會合作,結合企業需求舉辦留學生教育,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威海職業教育品牌。以適應產業和就業需求為導向,在管理體制、專業設置、教師招聘、績效工資、職稱評聘、校企合作等方面,賦予學校更多自主權。建立財政保障機制,持續加大職業教育投入,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和建設職業教育高地建設專項經費;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將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情況納入對各區市政府、開發區管委和有關部門履職考核中,結果作為各級各部門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