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裝類人才培養大多對接生產崗位,培養一線的生產技術工人,而實際上,服裝產業鏈上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針對服裝類人才培養趨同傾向,浙江省杭州喬司職業高中依據學生的類型特征,重新厘定女裝人才培養目標,為杭派女裝人才系統化培養踐行一條可操作、可推廣的人才培養模式。
班主任吳曉一直記得,汪麗娟剛剛踏入喬司職高時的樣子,羞澀靦腆,不太自信,“進校后第一次露出笑容,是在入學職業測評后,她在技術領域得分很高,開心了好久”。高一時,汪麗娟就在女裝制版、設計方面顯露出不一般的才華。到了高二,她在杭州杰豐服裝公司與學校合作的企業課堂開始了制版學習,后來在女裝大師工作室制版師的指導下,很快成為放碼和推碼的熟手。
在喬司職高,一個個像汪麗娟這樣的學生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作為學校個性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受益者,這些學生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對接產業鏈找尋培養癥結重塑培養定位
“女裝之都”杭州的服裝智能制造產業急需大量高素質復合型、有遷移能力、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專業技能人才。對接產業鏈需求,喬司職高對中職層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和分析,了解到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人才培養局限,沒體現產業鏈精準定向。服裝產業鏈上需要的女裝類人才是多元化的。學校原有的服裝專業群,人才培養不是基于產業鏈所需,而是基于自己的優勢專業,忽視了不同崗位的個性化能力需求。
二是課程趨同傾向,沒開設個性化精準課程。原有課程設置核心課程以服裝工藝、服裝制版為主,而女裝生產的面料設計、風格設計、銷售陳列、生產過程管理技術等則很少涉及。這樣的課程設置脫離企業風格化的需求,跟不上“女裝之都”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三是忽視多元個性,沒實施差別化精準教學。學生在服裝產業鏈上的崗位有著差別,分為車間人才、設計人才、銷售人才等。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按照技能考核、單一大賽等來指導教學,評價方式也側重于工藝技術和制圖制版,對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缺少過程性的評價。
四是教學環境單一,沒對接職業化行業前沿。服裝專業教學主要在學校內實訓室進行,單一的教學環境以及統一規劃的校內實訓場地限制了教學創新和實效。校內實訓室裝備滯后于女裝制作標桿企業多年,難以承擔起培養重任。
在調研的基礎上,學校分析了女裝產業鏈上不同崗位的需求和特征,并對崗位畫像,描繪出適合中職學生的三類崗位:車間領域、設計領域和銷售領域。之后通過對高一新生的職業能力測評,將學生也分為三類:藝術型、操作型和社會型。藝術型匹配女裝崗位群中的女裝設計師、女裝設計助理、面料研發師、圖案設計師等,操作型匹配流水操作車工、工藝員、質量檢驗員、制版師等,社會型匹配女裝陳列、銷售員、店長、業務員等。由此,學校制定出“懂制作、精工藝的女裝車間人才,能設計、會創新的女裝設計人才,懂銷售、會陳列的女裝銷售人才”女裝巧匠三個類別的培育目標。
推出四大改革舉措培養“杭派女裝巧匠”
明確了“女裝巧匠”的培養定位后,學校推出四大改革舉措。
一是定制“巧匠晉升課程”。在分析女裝三個類型崗位工作任務的基礎上,學校選擇具有覆蓋性、代表性和拓展性的典型任務,重構符合中職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領域,厘定職業能力,研發“巧匠晉升”課程,包括課程內容、技能考核要求、課時、學習領域的描述和師資匹配。這樣,所有學生的課表和學科具有共性(晉級的能力高度、崗位寬度和能力體系相同),但每個人有著與眾不同的學習課程,體現出個性和差異。這樣的課程結構幫助學生選擇自己所愛、學自己所喜、考自己所長,為個性迥異的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成長之路。
二是實施“三環三級教學”。學生圍繞作業、產品、藝術品三個層級的主題式學習任務,依次在不同層級參與不同要求的技能訓練,獲得相應學分和稱號,然后晉升至高一級。每一層級的學習形式都按照明晰標準?實踐操作?考核評價三個循環設計流程,通過三個循環遞進發展,同時融入學徒制,實現服裝專業學生、女裝企業學徒、女裝巧匠的無縫對接。
三是形成“三師共導”的健康生態。學校深度開展校企合作,招聘企業名師,外聘行業專家,與校內教師組成知識能力結構合理的導師合作共同體。在教學工廠,由小導師、專業教師、企業導師組成傳承導師團;在企業課堂,由專業教師、企業技術骨干、學生導師組成精技導師團;在大師工作室,由大師、學生導師、名師組成創新導師團,形成“三師共導”的健康生態。
四是建設喬匠學院。學校聯合“女裝之都”的知名企業共建服裝制造實境與仿真集合、服裝設計教學與成衣生產協調、服裝專業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喬匠學院”,主要包括教學工廠、企業課堂和大師工作室。教學工廠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分為設計、制版、制作、營銷四大工廠,提供女裝生產個性化基礎能力體驗崗位,培育學生女裝生產的通識能力。企業課堂以企業為主體、學校為主導,是專門化個性崗位的學習空間,提升學生女裝生產核心能力。大師工作室由企業名匠承擔,以傳承大師技藝為目的,以學徒制為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女裝生產的專門能力。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校企合作
“這些年,每一屆四個班級的學生培養方向越來越明晰,每個班級課程設置越來越專業,學生興趣更濃,教師的課也更好上了。”學校服裝專業市級勞模鄭美玲切身感受到教學改革給學生、給學校帶來的巨大變化。2019年,學校以“100%參與賽項、各項目均有金牌入賬、師生均有金牌”,創下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
“在工作室學習后,他們的就業前景非常好,當然,我更希望他們能一直留在工作室。”中國第一批服裝制版大師王曉澤受邀在學校設立了大師工作室,進入他的工作室學習的學生,都懷揣強烈學習愿望。
學校建成的立體喬匠學院既是教學實體,又是經濟實體,既出人才,又出產品,通過實現“車間、教室合一,學生、學徒合一,教師、師傅合一,作品、產品合一”,取得人才培養的新突破,成為“女裝之都”的一個重要窗口和服務平臺。喬匠學院近三年為企業解決技術問題或承擔產品研發123項,間接經濟效益超億元。
對于喬司職高的教改,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方展畫表示,目前服裝行業與培養服裝人才的專業建設都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而怎么轉、往哪里轉、升什么級,這些問題都是大家正在探索的重要課題。喬司職高以“喬匠學院”為特色的人才培養基地,借助行業大師的技術優勢,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成效,為企業合作、職教改革提供了樣式。(卻旦 浙江省杭州喬司職業高中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