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重構思政課評價體系
當前受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思政課的評價考核中存在測量模式覆蓋不全面、能力建構理念不突出、評價反饋時效性不強、評價驅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新媒體時代合理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全新的思政課評價考核模式,成為亟待探究的重要課題。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利用信息技術集成時空要素、評價要素、交互要素,打造了“求知行遠”思政課移動教學平臺,構建了新型“時空拓展+泛在學習+精準評價”三位一體的思政教學模式。學院重構思政課評價體系“九大要素”,運用平臺有效解決了思政課教學互動難、實踐難、評價難的問題,使思政課活起來、強起來、實起來。
無限的時空延伸特性實現全程驅動
沖破時間局限,重構覆蓋時域。利用互聯網的時間延伸性,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校把課堂和課外、線上和線下、校內和校外的思政課學習情況都變成可量化的指標,從學生接觸第一堂課到修完整門課程,全程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行為實時量化納入總評中,促使學生根據學習成績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從時間區域上看,不僅是每一次作業、期中、期末測試這些傳統評價節點納入評價體系中,而且學生在每一堂課上的參與表現、課后線上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評價節點,都能夠在自己的評價表中實時查看,著眼學習的總時間軸,著眼對完整學習過程的驅動。
破除空間阻礙,重構覆蓋領域。利用互聯網的空間覆蓋性,關注不同學習場所的學習表現。從空間上看,平臺的空間覆蓋性不僅表現在課堂之上,更注重把課堂以外接收任務、搜索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表現納入評價體系當中。教師將學生每門課程的學習任務分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學生完成并提交不同的學習成果至平臺,平臺自動將成果評定的分數計入評價總表之中。開展線上虛擬課堂的學習研討,更是著眼于學生學習的空間域,力爭做到對與學習相關的全部空間的關注。針對線上學習任務設置研討留言區、設置線上留言區,研討次數與質量在評價總表中可以動態查看,實現了對所有學習場景的跨領域驅動。
打破模式慣性,重構驅動時效。與傳統教學相比,平臺依托云存儲和云計算技術,實現了評價系統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學生能夠及時收到教師的評價反饋,讓每一個學習環節的問題得到改進。學生在線上開展自主學習后,成果通過平臺提交完成,教師一經點評,結果就能立馬反饋至每一個學生。評價系統自動采集每一個單元的學習進度、參與研討次數、測試成績等數據,在學生端呈現出一種學習態勢分析,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及作業的完成進度和質量情況了如指掌,激勵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改進學習質量,實現了及時有效的時效驅動。
豐富的資源呈現方式突出能力建構
改變評價標準,重構能力導向。思政課的學習成效評價不應僅為一個等級或一段文字,借助“互聯網+”的學習環境,平臺為學生提交自己的學習成果提供了更多、更為豐富的表達形式。借助“互聯網+”的學習環境,學生提交自己的學習成果有了更豐富的平臺和形式。
在“生態文明”專題教學中,學生以《愛護環境你我他 共建美麗新校園》的微視頻形式遞交學習感悟;對“做時代新人”專題中教師提出的研討話題,學生們以《新時代、新氣象、我的新作為》為題撰寫學習小論文;在“經濟建設”專題中,學生們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網購調查分析”為主題撰寫實踐調研報告。
通過圖像、影像、流程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學習成效的評價模式更綜合、更立體,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
改善被動局面,重構能力觀測。傳統課堂上,教師往往在期末評定時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通過所謂的“印象分”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分。在重構的評價指標中,教師運用平臺,考察學生在課堂研討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養,在作業任務中表現出來的探究深度等。
例如,在研討互動過程中,教師們將學生的參與程度與質量按設定標準賦分并記錄下來,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實施步驟與成效,也能夠被及時地量化反映,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教師通過大數據關注整個過程,科學分析問題,更好地幫助學生在主體意識的覺醒中完成能力建構。
優化學習機制,重構激勵導向。教師定期將學生的優秀學習成果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利用平臺的點贊功能,鼓勵學生對優秀的作品進行互評。互評結果即時呈現,一方面,有利于使被展示者增加學習成就感;另一方面,優秀的作品激勵他人,從而發揮示范榜樣的作用,在學生中形成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良好學風。通過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形成雙向激勵機制,督促學生不斷提升學習成效,完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建構。
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實現多維連接
細化考察范疇,重構評價指標。重構的評價指標不僅關注到學生的考勤、紀律、作業、考試等傳統的評價指標,還對學生的參與程度、實踐教學、社會活動、線上學習等多級評價指標進行細化。
例如,針對學生的實踐調研報告,教師分別就該調研報告的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的合理性、數據分析的科學性及研究結論的完整性等方面,進行逐一評分,最終匯總為完整的實踐作業評價表。這些具體量化的指標,按照一定比例構成學生整門課程的總體評價表,就使得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更為全面、細化,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描繪出一名學生完整的、立體化的思政課學習成效評價圖。
深挖考評對象,重構評價主體。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本質,而人又是這種連接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更應以學生為中心,把所有與學生學習思政課有關的表現都作為中心點的一種學習活動來考察。
在內容上,平臺采取案例引導法和任務實施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的人格,留給學習者足夠的探索空間,以實現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雙培養。
從形式上,評價主體除了有思政課教師參與,還依托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納入了更多的主體評價數據,比如輔導員的活動評價、同伴的學習互評等。這些評價數據從不同的維度接入互聯網,最終在數據中心集中處理。
精簡考評工作,重構計算方式。得益于平臺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教師在不增加統計匯總工作量的同時,能夠更為快捷地實現思政課教學評價。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能力,按教學評價需求而設計的軟件系統部署在服務器上,當接收到各個維度采集的數據時,自動按照軟件指定的邏輯程序開展計算分析,并直觀地把結果呈現給用戶端。作為用戶端的教師工作得到極大簡化,一改往日一到期末教師就要面對大量作業批改及成績統計、評定的慌亂場面,而得到的數據卻比傳統計算更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毛加明 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