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職業學院課程思政建設探索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的多、文章寫的多、案例產生的多,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推進“不系統”、設計“有短板”、實施“有誤區”等問題,對課程思政建設關鍵要素的把握還不夠準確。自2018年淄博職業學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來,結合自身工作的開展,系統梳理了課程思政建設的一些做法。
課程思政建設要把握好“三度”
要有高度。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確定一個制高點,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需求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看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樹立宏大視野看專業,而不要局限于專業中,更不能局限于課程本身。只有這樣,才能拓展開課程教學的空間和學生學習的視野,理清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對國家、對民族和對個人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和文化認同。如從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了“實體清單”事件的高度看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更會讓學生明白學習專業的意義和作用。再如美國在芯片半導體等很多領域對中國卡脖子,斷供EDA軟件等現狀,從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角度審視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高等數學》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同樣也要站在高點上看課程教學,世界強國必然是數學強國,數學是最有希望在材料科學、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作出突破的基礎學科,讓學生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
要有深度。教師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專業對課程的科學精神、價值取向以及倫理規范的要求,才能將課程的思想性和價值性表現出來,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教學是從專業中來,又到專業中去,結合專業要求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更有深度。學院專業在對接產業的過程中,系統構建了“363”專業群架構,培育了“精益求精、勤勉盡責”智能制造專業群文化、“大醫精誠、仁心仁術”醫藥健康專業群文化、“尚德為先,誠信為本”財經商貿專業群文化、“魯班文化、工匠精神”土木建筑專業群文化、“安全意識、環保文化”生化藥品專業群文化。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在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醫護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在醫者仁心的傳承感悟,財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在誠信品質培養,建筑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在工匠精神的傳承,化工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點在綠色環保意識養成。
要有熱度。課程思政建設要貼近時代、貼近實踐、貼近學生,不斷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提升學生獲得感。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學習能力強、接受事物快,可塑性好,但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最需要加以正確引導,讓他們懂得要勤學,求得真學問。懂得實現理想要靠辛勤勞動和不懈奮斗,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進取精神,錘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培養誠實守信、克勤克儉的道德品格,具有樂觀向上、不怕挫折的人生態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為了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學院于2019年提出了“不忘初心筑魂、牢記使命育人”目標追求,確定了學校有氛圍、專業有特色、課程有示范、教師有榜樣、成果有固化的“五有”做法,通過組建結構化的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思政課題研究、建設課程思政精品課程、搭建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包、遴選教師創優示范樣板等環節,形成了“教師有熱度、課程有溫度、育人有厚度”的良好局面。
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做好“三環”
重點在教學設計環節。年輕教師接手課程思政建設任務時,熱情高,但往往從開始就糾結于細節,急于下手,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最后才會發現,內容不成體系、思政元素離散不系統、教學吸引力不夠,育人效果自然會出現問題。所以做好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從課程的整體考慮,先從教學設計入手,梳理好課程內容主干,確定好課程的思政主題,以此為主線,形成貫穿整個課程思政建設的脈絡,然后再延伸到項目、任務、知識點和技能點,只有這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教學設計,所以做好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強化課程設計,也就是設計好怎么安排內容?安排哪些內容?為什么這么安排?能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
學院《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將中國數學家的故事為主線融入課堂教學,選取了10多位著名數學家的經歷與成就,分散在函數、極限、導數、微分、泰勒公式、曲率、積分的計算、定積分的應用、微分、重積分及無窮級數等重要知識點中。如在極限內容中介紹了劉徽的故事,劉徽在公元263年首創的割圓術與阿基米德的割圓術思想是一致的,他的極限思想和無窮小方法,是世界古代極限思想的深刻體現。
難點在內容重構環節。通過上面的教學設計環節,理清了課程思政的主線。有了主旋律,就可以向下延伸到具體的項目、任務、知識點和技能點,開發其中的思政內涵。課程思政建設其實是對專業課程內容的重新認識和梳理,是按照教學設計梳理的主線,將挖掘出的育人元素隨各類專業課程內容有機融入到教學之中,做到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在專業課上強行加入思政課的內容。也不是每一節課、每個章節都要搞思政元素融入,而是在適合有機聯系、需要視角提升的時候,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才有成效。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內容,但并不是讓老師去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十四字的含義,而是要將內涵落實到專業課程中去,如在財經專業中更多是融入誠信的品質,在商貿類專業中更多是融入勤勉盡責,在制造類專業中更多是融入職業忠誠。
學院《可編程控制器》課程的一次實踐教學中,老師讓同學們通過調整PLC對于伺服電機的控制參數,設計一個國旗的升降裝置,要求在播放完一遍國歌后,電機停轉。同學們在實操中不僅學會了專業知識,還明白了國歌演奏時長和國旗旗桿的高度。教師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痛點在教學實施環節。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重構的落腳點在課堂教學,教學實施的重點在學生身上,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體驗國家的發展、增強“四個自信”,激發學習動力,培養創新思維。要結合專業談思想、說素養、講故事,課堂教學要避免講大、講空,避免講的內容不在學生生活體驗層面。思政內容不要用太多的理論術語,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專業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要用自己的語言把事情分析出來。課堂教學如何拉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更需要教學方法改革,優化教學手段,積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知識生成和情感共鳴。
課程思政建設要走出“三個誤區”
不是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課程思政不是簡單“課程”+“思政”,不是在64學時的專業課程中拿出8課時講授思政內容,也不是每節課拿出5分鐘講思政的內容,更不是把專業課程講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是在顯性知識傳授中融入隱性育人知識,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課程的誤區,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思政”與“課程”的關系,應當是“如春在花、如鹽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要如《春天在哪里》歌曲寫的“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一樣,春天已經融入到紅花、綠草和小黃鸝的歌聲中了,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春天,卻又分離不出春天。
不是思政元素的“課內+課外”。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往往存在盲目從課程教學內容以外引入思政元素,而不是先從專業和課程的內部入手,看看專業和課程內部可以挖掘哪些育人要素,這些元素怎樣融入到教學中。依托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自然要求首先開發專業和課程內的思政元素,專業和課程內的思政元素用的好,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專業知識,也使專業課程更受到學生的歡迎。當然引入外部思政元素也是必須的,關鍵是從外部引入的思政元素要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好,而不是“你說藍的很流行,我說紅的很年輕”,課堂教學成了兩張皮。
不是理論研究的“論文+總結”。近年來,特別是在2018年以來,各校陸續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老師們看到任務后,普遍認為又是一輪新的教學運動來臨,開始以原有教學活動的套路實施,力求快出“新意”,力求快出“成果”,力求把課程改的“星星咋不像那顆星星,月亮也不像那個月亮”。更有甚者工作還沒有開始,論文和經驗卻已寫出來了。課程思政的重點不是看論文發表的多少篇,不是看經驗總結寫多少字,而應看課堂教學的質量和育人的成效。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建設的一場運動,是教師日常教學要做的工作,是回歸教育的初心,每位教師都要主動承擔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做到教書和育人相統一。
教育的回歸既不能“高舉高打”,又不能“短平快”,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要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堅守,要有“瀟瀟有雨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才能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課程思政教書育人的目的。(姜義林 白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