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幾經更名,相對于聞名于業內、首任校長為鐵道兵司令郭維城將軍的“衡陽鐵工校”,改名才8年的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公眾知曉得并不多。但記者走進該校近距離觀察、深入師生采訪,卻發現其辦學特色、人才培養質量、服務行業發展等可圈可點,有著“不一般”的東西。
不一般的培訓
連續26年的港鐵培訓
“港鐵公司,人家是世界知名的上市公司,幾萬名員工,一年幾百億元的營收,為什么要到一所高職來培訓員工?”記者拿到主辦單位是湖南高鐵職院的《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線路維修技術培訓班學員手冊》,很是驚訝。
“沒錯。這種培訓從1995年開始,一年不落,已經連續辦了26期。”湖南高鐵職院院長陳春泉很是自豪地回答,“源于我們的辦學特色。”
湖南高鐵職院有69年的辦學歷史,1951年由鐵道部創辦,至今已有畢業生近10萬人,可以說,新中國各大鐵路局、各主要鐵路線,都有該校畢業生的足跡,特別是在鐵路線路維修與養護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曾經,湖南的七大工務段,有4位段長畢業于該校;廣州工務段11位班子成員,7人畢業于該校。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該校被譽為中國鐵路工務系統的“黃埔軍校”。
記者在具體負責港鐵培訓工作的該校鐵道工程學院副院長蔡世勛處看到,連續25年,每年學校都精心編制《學員手冊》,每年都精心選派教師,更難得的是每年都根據需要重新編印教材。
年輕的副教授曾錕說,他主上“軌道線路設計”“線路檢查與維修”兩門課,“要在短短20多天里,讓這些本就是技術骨干的學員學有所獲,教師們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蔡世勛給記者提供了一個詳細的統計數據:26期,每期12至14人不等,累計約300人。“人數不是特別多,但人家來的全部是優秀技術骨干。”蔡世勛說,“軌道常見病害有效整治,軌道維修驗收及質量評定,撥道、起道、改道作業實訓,每期培訓的重點都不一樣,所以每期我們都要重新編寫教材。港鐵的員工以到我們學校來參加培訓為榮,因為培訓回去后都能被提拔重用。”
事實上,港鐵的培訓只是該校整體培訓工作中很少一部分。來自校方的統計是,2019年全校累計培訓超過12萬人,僅蔡世勛所在的鐵道工程學院就辦班64期、培訓3.9萬余人。“幾乎全是本科生,還有的是研究生”,廣州鐵路局的車、機、工、電、輛各類培訓班甚至基層黨(團)支部書記培訓都是在該校進行的,記者采訪的時候,正碰上廣鐵公司的線路技師在進行培訓和考試。
不一般的進修生
“一帶一路”上的亮麗身影
20歲的泰國男生布零雅·炫可拉沒有想到,剛剛高職畢業,他就被國家鐵路運輸公司錄用,要知道,這個崗位是泰國無數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因為我在高鐵大國中國留過學。”他這樣跟好友們解釋自己幸運的原因。
布零雅所說的留學,就是在湖南高鐵職院。2017年,泰國開始籌建高鐵,在這年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上,湖南高鐵職院與泰國簽訂了高鐵職教合作項目,除對方派學生來校留學外,學校還派教師去泰國任教。2018年7月,首批21名經過考試的泰國哇碧巴通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作為留學生到湖南高鐵職院學習,學期半年,布零雅就是其中的學員之一。
“其中9名學生一回去就找到了工作。”學泰語的陳康慧,是該校專為此項目招的教師,也是泰國留學生們的班主任。因為留學生們一周16節課,除6節學中文的課外,其余每節課她都要隨堂翻譯。“真的是挑戰,那么多專業名詞。”這個瘦瘦的小姑娘說,她才畢業3年,幸虧此前在泰國的這所學校工作過一年。
陳康慧到泰國的工作,其實也是這個項目的一部分。“來留學的畢竟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專業課,我們是派教師到泰國上,如劉孝凡任高鐵信號指導教師、司全龍任動車組檢修指導教師等。”陳春泉說。
事實上,與泰國的合作只是該校投入“一帶一路”的一個縮影。用學校黨委書記劉一華的話說:“中國鐵路鋪到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課堂;中國高鐵開到哪里,我們學校的技術就輸送到哪里。”
加入“‘一帶一路’軌道交通產教融合聯盟”及“東盟軌道交通集團”,與老撾國立大學等6所國外學院簽訂合作協議;“中泰高鐵職教合作項目”被評為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特色合作項目,獲外交部亞洲區域合作專項基金資助;與非洲德雷達瓦鐵路職業院校、幾內亞科納克里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哇碧巴通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駐泰高鐵人才培訓基地……這是該校服務“一帶一路”的幾個側面。
來自該校的統計是,近5年學校與境外院校合作項目共5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14個標準,教師參加國(境)外研修和培訓68人次,培訓國外教師10人次,接收和培訓國(境)外學生55人次,赴國(境)外交流學習學生30名,累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訓當地人員104名,有197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的中鐵建員工接受培訓。
不一般的就業
學生工資超過教師
“去年廣鐵集團新招員工2800多人,其中我校畢業生達800多人。”“好多學生收入遠遠超過我們教師。”“開派遣證的比例,比有的‘985’學校還高。”這是記者采訪時師生們談到的學生就業情況。果真如此?
權威佐證材料來了,湖南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是:該校2016—2018連續3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分別是95.31%、96.05%、93.71%,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高于其他本科學校。
實現如此不一般就業率的秘訣在哪里?動手能力的培養、專業技能的提高、教學改革、行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理由可以找到很多,但記者實地采訪后,發現了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專業調整。曾經,學校也很熱鬧地辦有計算機等所謂熱門專業。“那不是我們的強項。”陳春泉說,所以2012年以來,學校砍掉了電子商務等8個專業,新設了高鐵發展急需的高速鐵道工程技術等11個專業,做大與高鐵、地鐵緊密相關的鐵道工程技術、高鐵運營與維護、鐵道建筑工程技術3個專業群,“目前我們23個專業都姓鐵,全部對接高鐵產業鏈的工程建設、運營維護和多元服務等核心崗位。可以說,除了不能造機車,和高鐵相關的所有專業工種我們都有。”
二是與企業密切合作,擴大訂單班數量。記者看到,在學校山坡上有一段約1公里的路軌,還有一列火車頭,道渣、鐵軌、線路等跟真實的火車軌道一模一樣;高鐵精測精調實驗室里,我國的五代高鐵鐵軌,也是一節都不少。“價值幾千萬元,都是企業和校友捐贈的。”領著記者參觀的該校黨委委員、宣傳部長朱衛彬說。來自學校的統計是,學校建有四大綜合實訓基地、109個校內實訓基地和194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室)設備總值達8302.73萬元。學校已與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等18家鐵路局及長沙地鐵等30多家軌道交通類企業廣泛開展深度合作,訂單培養合作企業接近40家,每年訂單班學生總數超過3000人,開辦訂單班近100個,達到在校學生總數30%以上。
“所以我們學校的學生不愁就業,甚至一名學生好幾家單位搶。”該校招生處就業科長王海軍說,這樣一來,學校招生也是非常火爆,每年都有上本科線的學生報考,甚至有上一本線的,2019年所招5000名新生中有200多人超過了三本線,“形成了良性循環。”(李倫娥 朱衛彬 何素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