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近年來,浙江省縉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扎根農村,按照“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小康一戶”的工作思路,在校企校人才培育、“燒餅+”特色培訓上聚合目標,精準發力,開啟智力扶貧和技能扶貧的“直通車”,創生職業教育“造血式”扶貧的良性生態。
校企校一體融通:拓寬鄉村學子“三有”逐夢路
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學校聚焦“雙高四能”(職業素養高和職業技能高,學習能力強、合作能力強、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新型鄉土人才培育理念,以校企學徒共育為基點,構建“?!蟆!币惑w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該模式起點低落點高,企業、學校、電大三位一體,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將中職3年和高職2年重組成“2+2.5+0.5”學制,2年為中職階段,2.5年為大專階段,0.5年為實習階段。2017屆學生中共有303名報名參加學歷提升學習。
基于此,校企校重構“通識課程+崗位課程+素養課程”課程體系,提升綜合職業素養。此外,建立以“基本技能—初崗技能—多崗技能—綜合技能”為進階的專業實踐體系,提升綜合職業能力。2017年以來,學生共獲得市級以上各類技能競賽獎項500多人次。
校企校針對學生就業(創業)個性需求和企業崗位需求,進行“牽手幫扶”。按照學生不同情況,由專業教師進行分類精準指導,按照就業意愿和培訓需求,建立幫扶檔案,聯合企業共同提供就業(創業)培訓服務,為學生拓展就業(創業)渠道,幫助畢業生高質量就業。近3年,學校畢業生全部就業,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9%,就業穩定度91%。
“?!蟆!币惑w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打通了能力提升的直通車,讓學生“升學有望、就業有門、致富有路”。
“燒餅+”特色培訓:創新非遺富民“三化”生態鏈
走入縉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內的“縉云燒餅”特色小吃培訓基地,一個個年輕的“師傅”正在大師的指導下,學習制作當地特色小吃——燒餅。
同時,在“縉云燒餅創業班”,即將畢業的學生正在參加畢業禮。他們將與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一樣,或成為店長,或成為創業合伙人;他們不僅會做燒餅,還會介紹本土文化,更會經營管理;他們不僅熱愛燒餅,更熱愛家鄉縉云。
這是學校扎實推進區域特色培訓,發展“鄉愁富民產業”,助力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2014年2月,縉云縣為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收,打造經營燒餅區域品牌,出臺《縉云燒餅品牌建設實施意見》。該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在縉云縣職業中專開辦縉云燒餅師傅創業班,讓產業、文化與校園教學相結合,建立長效機制,形成梯級后備勞動力支撐”。
學校積極響應,以三步走實施“縉云燒餅進校園”工程。首先,成立縉云燒餅師傅培訓基地,定制培訓計劃和培訓課程;其次,通過選拔,組建“縉云燒餅創業班”,培養“既能制作縉云特色小吃,又懂得經營管理、營銷推廣的職業經理人”;再其次,面向全體師生開展縉云特色小吃制作研學實訓,搭建初、中、高不同梯級的傳習人儲備軍。
由此打通了區域非遺文化產業鏈與學校專業鏈、非遺技能鏈與學校課程鏈之間的融合點,為“新農人”——非遺傳承人培養提供了創新思路,打造了基于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燒餅+”富民生態鏈。
而今,縉云燒餅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吃,成為縉云人引以為傲的“富民產業”。截至2019年12月,全縣從業人員近2萬,帶動近4萬農民增收致富,在全國20多個省份開設門店(點)6000余家,其中示范店521家,實現產值22億元。(葉云漢 縉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