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職業技術學院努力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搖籃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出臺,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社會急需大量實用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主要供給者的職業教育,迎來了難得的黃金發展期。
2019年,贛州職業技術學院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兩城兩谷兩帶”項目,遵循“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興校、質量強校”辦學理念,帶領全院的師生們乘坐“奮發前行”號列車,向著夢想和希望的方向奔跑。
贛州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全國文明城市、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是經江西省政府部門批準成立、國家教育部門備案的公辦全日制專科層次普通高等學校,是市政府部門直屬綜合性高職院校。學院占地面積800多畝,在校學生5300余人,以“強基礎,創特色,樹品牌,將學院打造成全國有影響、全省有地位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為辦學目標,著力培養有一定文化水平、理論扎實、技能過硬、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較高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職業教育的大手筆投入和超常規發展,讓職業教育提質升級,職業院校煥然一新。贛州職業技術學院也獲得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總投資11億元,教學設施一流,教學資源豐富。校園總建筑面積近28萬平方米,各類教學設施及場館共21棟,配備大小教室300余間,500人以上學術報告廳8個,智能教室3間,大學生活動中心3000平方米,圖書近30萬冊,校內實驗(訓)室43個、校外實訓基地近20處,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總值1億元。贛州綜合型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已經在學院建成,擁有德國進口5軸加工中心、生產型新能源汽車智能焊接等全省一流的實訓設備,可為企業職工、師生提供各項技能培訓。學院智慧農業實訓中心集智慧養殖、種植、水產、農業科普為一體,可充分滿足現代農業專業群內多種功能需要。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與專業設置、在校生人數相匹配的專兼結合、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青年教師盧培文領辦成立江西省第三批技能大師工作室——江西省盧培文數控加工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暉等16人領辦了市級“大師工作坊”;有劉源等國家級別技能競賽裁判6人,鐘閩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高級考評員10人,左偉平等省級首席技師7人,楊孟鴻等江西省科技特派團成員5人,陳曦等江西省職業技能鑒定專家2人,曾衛平等“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教師3人,吳輝生等“全省模范教師”榮譽稱號教師7人。
到2023年,學院計劃通過引進和培養等渠道,使學院專任教師達到450人左右,博士、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300人,正高及副高以上職稱教師150人,“雙師型”教師180人,計劃培育省級優秀教學團隊8個。同時,將聘請校外企業家和一線工程技術專家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專業教學和實踐活動,并定期聘請校外專家為師生講學,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改革效果顯著。
學院開設的8大院系15個專業各具特點,其中信息工程系開設的物聯網應用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兩個專業都是學院的特色專業,與國內眾多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聯學、實訓、實習等校內外基地和校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打造了省級創新創業試點專業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校內外實踐基地3個。機電工程系目前開設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等3個專業,主要培養機電工程、電氣工程、智能制造等領域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技能人才,各專業均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形成了以骨干教師為學科帶頭人的特色教學管理體制。園藝與園林工程系的園藝技術專業,是學院首批辦學的特色優勢專業,以鄉村振興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戰略為引領,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養產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院利用自身區域優勢,與新能源汽車科技城內的中車生一倫電機有限公司、國機智駿汽車有限公司、山東凱馬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有效保障了汽車工程系學生就業。
砥礪耕耘,碩果累累。2019年,劉輝、謝學林分獲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西選拔賽綜合機械與自動化項目冠軍和第3名,謝妙安獲得江西省高職技能競賽藝術插花項目三等獎。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西選拔賽綜合機械與自動化項目集訓基地、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養基地兩個項目落戶學院。思政課教師黃小瓊申報的“現代學徒制育人實踐中高職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獲得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立項。第4屆中國青年技能營閉營式、贛州市第六屆技術能手大賽啟動儀式等活動的舉辦,展現了學院師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助力建設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學院。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服務人的發展”是職業教育近年來邁進的重要一步。未來,學院仍將立足江西,面向國內,依托優勢專業,探索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高標準引領江西省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為贛南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提供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積極探索合作化辦學,引進先進技術和理念,結合當地優勢特點,以“工匠精神”為育人標準,以“辦好一個專業、服務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傳承一方文化”為專業發展目標,努力為贛南、江西乃至全國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黃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