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農業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以技術突破、政策扶持為主要驅動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提升產業鏈效率。
“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隨著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互聯網+農業”快速迅猛發展,呈現出3個新態勢。
網紅新農人
網紅新農人指的是使用互聯網及其他新技術,將農業和農產品進行有機整合,促進農業銷售的農業從業者。2020年4月29日,全國新農人網紅孵化計劃在湖南省湘西州率先啟動。與會專家認為,在視頻和直播帶貨的風口上,“三農”一定不能缺席,但就目前的市場來看,“三農”板塊缺乏系統的內容生產機制,缺乏系統的網紅孵化體系。通過培訓,讓互聯網為農民賦能,讓他們也享受流量的紅利,農民富了,農業強了,鄉村也就美了。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注重對“新農人”的培育培訓,多次舉辦專題培訓班,開展農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新媒體技術應用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培養了以全國農村致富帶頭人、第五屆“互聯網+”金獎獲得者華夢麗以及江蘇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郁寶峰等為代表的“網紅新農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將整合資源成立電商直播學院,制定培訓計劃和培育機制,在應屆畢業生和高素質農民中孵化一批“網紅新農人”,助力區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手機新農具
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能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農村每百戶居民擁有的手機量超過300部,但在此前相當長時間內,很多農民的手機只是通信工具,并沒有成為生產工具。近兩年來,智能手機在農村加速普及,移動互聯網硬件軟件不斷完善,數字鄉村新業態不斷涌現,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對今天相當數量的中國農民來說,手機不僅僅是用來打電話、發短信的通信工具,更是生產和營銷的工具,動動手指、大棚開啟,點點屏幕、網店接單。
根據這一發展趨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大力拓展手機在農技推廣、科技服務中的作用,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遠程服務等工作。開發了網絡教學平臺以及一大批網絡課程,推廣了農技耘App,應用信息技術開展遠程咨詢指導服務。物聯網技術專業無人機社團,在句容、丹陽等地開展水稻飛防作業,為農民節約防控成本約15萬元。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將聯合隆平高科和華為、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打造“農業職教云平臺”升級版;聯合省農業農村部門和地方政府部門,創新農業服務模式,打造江蘇的“農業大數據中心”。
電商新農業
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電商經濟已逐步成為拉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電商已經成為快速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截至2018年,江蘇擁有國家級別電商縣7個、省級電商縣28個、省級電商鎮80個和省級電商村150個。與浙江等電子商務發達地區相比,江蘇的農村電商還存在高素質人才匱乏、電商模式缺乏創新、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
2015年,學院與句容市政府部門簽約,聯合實施電子商務進村入戶工程。學院優選電子商務專業100名學生,進村入戶與句容100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接,開展“手把手”的幫扶和服務。建立農產品電子銷售平臺,發展以電子商務為支撐的新型訂單農業。電子商務專業與茅山鎮共創農業電商產業園,形成了“對接農戶、進村服務、聯網創業”新模式。這不僅提升了學生服務“三農”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A檔),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三農”重要論述為指引,堅持“扎根農村大地辦高職”的辦學方向,著力發揮人才、技術、科研服務等優勢,乘著“互聯網+農業”的東風,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輸送更多的人才。(巫建華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