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紡服職院跨越山海推進精準扶貧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山區的一個小村莊里,一個用廢棄羊圈改造的車間正在熱火朝天地趕工。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和當地繡娘共同開發的土布刺繡手包“山海戀”等四款產品,已批量銷往上海,企業近日還接到了一批公文包和手柄包的生產訂單。
自2012年派出第一批骨干教師到貧困地區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的對口幫扶從新疆、青海拓展到了貴州。該校充分利用在人才、技術及資源方面的優勢,助力對口支援地區脫貧攻堅,不斷拓寬當地百姓的增收渠道。
依托人才優勢 推進對口援建
“把教師帶出來之后,就能把當地的學生培養出來,一批批走上社會,脫貧的目標就達到了。”三次援疆、在當地累計掛職五年半的浙紡服職院教授、高級工程師祝永志,談起扶貧的最深感受,依舊是“扶貧”先“扶智”。
阿克蘇地區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一直以來是國內棉花的重要產區,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中國長絨棉之鄉”。然而,由于缺乏紡織加工工業和技術人才,當地百姓的收入基本只能依靠賣棉花,部分地區逐漸陷入貧困。
浙紡服職院科研與地方合作處處長呂秀君介紹,為解決當地人才培養方面的困難,學校先后選派了3名骨干教師,援助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紡織技術相關專業。
此前阿克蘇職院幾乎沒有專業和紡織相關,援建工作相當于從零開始——沒有學生,就從機電系剝離出20名對紡織感興趣的學生作為第一批培養對象;沒有教師,就抽調其他學院的骨干教師,用傳統的“幫扶帶”方式,帶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2014年,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阿克蘇職院完成了新型紡織機電技術、現代紡織技術兩個專業的建設,并于2016年3月成立了紡織工程系。2012年以來,累計培訓教師400余人,結對幫帶徒弟31名。
“學生大多是當地少數民族,我們要培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以及紡織工人。”祝永志教授還帶隊完成了實驗實訓中心的建設,讓這些留得住的人才有更好的條件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
今年,阿克蘇職院的“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在浙紡服職院的協助下已申報成功,并將在9月迎來第一批學生。
依托專業優勢 構建培訓體系
貴州黔西南州東部山區曾孕育出流光溢彩的布依族傳統刺繡,然而,環境的閉塞,使得當地繡娘普遍學歷不高,創新能力不足,這一非遺技藝在當代逐漸褪色。
為協助貴州“錦繡計劃”的實施,浙紡服職院2018年多次派專業團隊到當地考察。如何既承襲傳統,又能向市場化發展?回到寧波后,韓純宇組建了“手之造物·土布風尚”設計團隊,利用節假日帶領3位專業教師和9名優秀學生,針對黔西南州的土布和刺繡特點開始了產品研發。團隊第一期研發出了6款新產品。
10余人組成的服裝專業骨干教師團隊,還為當地繡娘量身打造了紋樣、配色等技能提升課程。不會新針法就手把手教,配色難懂就拿出圖紙來講解,找不到樣板紙就用報紙代替。
“精準扶貧,就是要利用強大的專業優勢和高質量的師資團隊,對傳統技藝進行再改造。”在時裝學院副院長王薇薇看來,進行技術扶貧,讓當地婦女有成長和就業的能力,才能讓她們真正脫離貧困。
截至2019年,該校已先后為貴州冊亨縣、貞豐縣、望謨縣開辦了3期繡娘素質技能提升培訓班,共培訓了80位繡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在家門口順利就業。
依托資源優勢 服務地方經濟
脫貧攻堅之時,如何進一步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將貧困地區扶上馬再送一程?在教育之外,該校幫扶團隊開始思考如何為產品尋找銷路,推動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西北,祝永志教授團隊草擬“園區-學校-企業”合作框架,組織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教師與阿克蘇紡織工業園區管委會,對園區50余家企業進行調研,對企業的產品、用工進行分類統計,形成的調研報告為阿克蘇紡織工業勞動用工規劃提供了依據。
該團隊還帶領紡織工程系和企業項目組進行團隊攻關,突破了300支長絨棉紡紗技術,為當地利用本地長絨棉生產高支紗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西南,2019年年末,20多名貴州繡娘跨越山海來到浙紡服職院,進一步接受關于時尚創意、色彩美學等方面的培訓。學校以此為契機,向寧波各企業發出邀請,為貴州土布刺繡提供展示舞臺。
寧波當地企業還專程組團前往貴州黔西南州考察并進行項目對接,轉化當地產品應用生產達20余項。此外,該校還不定期舉辦扶貧產品推廣活動,帶著刺繡產品參加文博會,讓承載著時尚氣息的傳統手工藝走向海外。
自派出骨干教師到貧困地區開展對口幫扶工作8年來,浙紡服職院始終依托專業與人才優勢推進高效精準幫扶,努力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展現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高校的使命與擔當。(史望穎 王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