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教師培養紀實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所有遠見的學校,必然有著強烈的人才意識,善于聚才,善于用才,善于育才。
作為浙江省“中職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的先行者,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不僅視教師為根本性資源,更極具戰略意識地將“名師”建設融于“名?!苯ㄔO之中,生動演繹出人人盡展其才、人人努力成才的奔涌之勢。其“大師”領航、“名師”挑梁、“雙師”云涌的戰略布局以及全校一盤棋、抱團成長的強師之策,為職業院校用好人才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供了重要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敬才聚才 “大師”領航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是浙江省開辦較早的職業學校,也是國家級別重點職業學校、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杭州市五大名校教育集團之一,不僅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更為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學校的領軍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校長”獲得者、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高志剛校長高度重視學校的人才建設。他將學校比喻為“船”,旗幟鮮明地提出“讓大師領航”的隊伍建設理念,以知遇之感會聚起眾多高端人才。
在浙江省中職教育重大項目“三名”建設工程中,學校特級教師、杭州市職業技能帶頭人沈柏民被認定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客座教授、國際烹飪藝術大師胡忠英被認定為“技能大師”,分別牽頭建設“名師工作室”和“大師工作室”。
作為學校電氣專業組教研組長,沈柏民有著豐富的“傳幫帶”經驗。為了更好地在學科理論研究、教學實踐和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作出引領,“名師工作室”構建了由沈柏民領頭,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組成導師團,帶領專業教師(學員)共同研修的“1+N+X”研修共同體,并在網絡技術支撐下拓展覆蓋了區域內的中職學校和浙江教育技術中心。研修共同體以解決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為主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研活動為主線,全力推動“教研訓一體化”教師素質提升,并創新構建了“一軸雙鏈八要素”的教師“核心素養+核心能力”雙螺旋成長模型,取得顯著成效,現已有多名成員成長為學校專業帶頭人,市、區教學名師,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牌教練,并在市、省、國家級別電工電子類“創新杯”信息化教學設計和說課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與此同時,以“味有道,才成味道”享譽國際的儒廚胡忠英大師牽頭成立的“大師工作室”,則堅持“內培外引、分層遞進”的教師培養機制。一方面充分發揮自身號召力,攜手眾多知名企業,共同構建“教學名師+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隊伍;另一方面特別推出讀一本專業書籍、做一次讀書分享、研一道創新菜肴、享一次專題培訓、立一個科研專項、下一次企業實踐“六個一”工程,促進青年烹飪教師的成長。截至目前,烹飪專業新晉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6人、中國烹飪大師3人、省技術能手3人、省市教壇新秀2人。教師們不僅在國內外大賽中所向披靡,更帶領學生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中一路斬金奪銀,有力地提振了學校的美譽度。
重才用才 “名師”挑梁
綜覽杭州中策當前的教師隊伍,在232名“品技雙優”的專任教師中,擁有正高級教師4人,國家教育部門“萬人計劃”名師1人,特級教師4人,特級教師培養對象7人,全國技能大賽金牌教練8人,市級及以上教學名師和技能大師30余人,杭州市“新銳教師”培養對象10人,師資力量在全省中職學校中穩居前列。
但高志剛校長仍直言“不夠多”。在他看來,“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不僅因為有一批名師,更因為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名師?!?
這樣的信心與底氣來自發展的智慧與遠見。早在2004年,學校便啟動“鴻雁工程”,加大名師、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培養力度,逐步形成了“小青鴻—青鴻—飛鴻—博鴻—大師”五級教師階梯和“五徑”培養機制,為名師的成長與成才暢通了渠道。2009年,學校被授予“杭州市名師培養基地”稱號。
成為省級“名校”建設單位后,學校進一步發掘人才發展的活力之源,大力提倡“讓名師挑梁,讓名師帶名師”的抱團發展方式,并持續結合國家、省、市“萬人計劃”,“131人才計劃”及名師工作室建設、優秀教學團隊建設、杭州市新銳教師培養工程等,全面強化國家級別、省級教學名師和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培育,有力推動“源源不斷地產生名師”的愿景實現。
例如,在鴻雁工程中成長起來的電氣專業特級教師魯曉陽,在成功入選杭州市“教學名師”后,牽頭組建了“名師工作室”。堅持以“凝心聚力、團結互助”為內核,積極引入行業協會、企業、職業教育專家資源,組建“鴻創”名師團,從理論研究、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資源建設、競賽訓練等方面,為未來名師搭建起成長平臺。
同時“成名”的中國烹飪大師、金牌教練潘巍,牽頭組建了“杭幫菜非遺傳承與創新工作室”,以“優勢互補”為宗旨,通過組織“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組建“杭之味”文化發展共同體等,為工作室成員提供了高質且高效的學習、交流、研討平臺,受到教師的高度認可。
此外,學校教授級高級教師、中國烹飪大師唐林達牽頭組建的“科研標兵工作室”,堅持聚焦課改,課題引領,共同發展,打造出了一支融科學性、實踐性、研究性于一體的“中策特戰隊”,以準特級培養人、學科帶頭人為核心,以杭州市重點課題“鴻創教學法”作為工作室建設重點,結合科研項目,大力助推優秀教師梯隊建設,成效斐然。
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曲藝“小熱昏”傳承人周志華組建的“非遺技藝傳承培育工作室”,通過教師非遺培訓,不僅有效填補“小熱昏”校園傳承空白,更培養出新一批藝術教育學科帶頭人或優秀骨干教師。
優秀班主任李劍老師主持的“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培育一批師德高尚、帶班有方、育人有法的優秀班主任和名班主任為己任,通過組建“小青鴻、青鴻、骨干、領銜人”班主任梯隊,積極推進師徒結對,為學校班主任整體育人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積極且顯著的貢獻。
礪才育才 “雙師”云涌
2019年,國家教育部門等聯合發文,引導職業院校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中策再一次走在了前列。學校以“科研帶培訓、科研促成長”的思路,完善了“專業—群部—學校”3級科研架構,并通過機制創新、合作創新、方法創新等舉措,形成鮮明的“鴻雁隊伍”。
集群為基、跨界發展。學校積極推動教師的跨界成長,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及專業特色,以優勢專業為核心,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基于九大專業協同發展的三大專業集群:餐飲服務集群、工程運行與維護集群、現代商務集群。以工程運行與維護集群為例,包括電氣運行與控制、計算機網絡技術、環境監測技術3個專業,每個專業的教師除了自身專業的培訓項目,還必須完成另外兩個專業的部分培訓項目,通過管理機制創新促進教師跨界融通。
協會駐校、名企訂單。2011年,浙江省餐飲行業協會將辦公地點搬遷至學校,同時學校與全國餐飲龍頭企業、五星級連鎖酒店(雷迪森廣場酒店、黃龍飯店、凱悅酒店等)簽署烹飪專業“訂單班”培養計劃,科學架構“訂單班”課程體系和培養運作機制,開啟校企合作指導專業發展新篇章。行會進駐學校,縮小了行業與專業教學指導的時空距離,幫助教師掌握新的行業動態,準確定位人才培養規格,促進專任教師“雙師”素質的提升。部分訂單合作課程采用“一課雙師”的教學模式,讓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互補互促、共同成長,實現專兼融合,最終提高教學團隊的穩定性和整體性。
跟崗掛職、檔案管理。學校建立專業教師下企業跟崗掛職的制度,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擔任部門經理或項目負責人,還在企業為他們安排指導師傅,使他們能快速了解并適應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同時推行“五個一”全員活動,即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月一次教學沙龍,每學期一次公開課,每學年一次論文評比、一次技能比武,建立教師專業成才檔案,科學記錄教師專業成長過程。教師專業成長記錄檔案袋的內容為:教師基本信息、各種學習培訓、技能比武情況等。教師在收集材料、展示成就、體驗成功的同時,逐步明確自己的發展潛能和努力方向,為終身發展做好鋪墊。
目前學校有專業教師110名,占專任教師比例為45.4%;“雙師型”教師104名,達到專業教師的94.5%;兼職教師35人,占專業教師比例為31.8%,且技師及相當水平的兼職教師占比是85%。師資隊伍建設的各項數據均超過浙江省現代化學校要求指標。教師們先后編撰《在突圍中引領》《青鴻欲飛》《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模式》等教學管理專著。烹飪專業的人才培養和現代學徒制工作成果,分別獲得首屆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教育科研水平在中職教育中始終保持前列。(王麗英 趙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