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白發,戴著一副老花鏡,正襟危坐,手中一把刻刀細細雕琢……或許,這是大多數人腦海中關于篆刻的場景。的確,很多篆刻師是老手藝人,但依然有年輕人樂意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而努力,目前就讀于金職院農學院園藝專業的李健便是其中之一。
興趣是他的入門老師
“我父親是個老木匠,不管是木桶、木凳子還是八仙桌、太師椅都會做,我從小就喜歡手工藝。”李健今年20歲,小時候就喜歡用父親用剩的木料來制作玩具。父親教他的雕刻技巧,他都挺感興趣。
中學時,學校開設了實踐課,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課。“我當時看到有篆刻課,覺得它與木雕有異曲同工之處,便選了它。”李健記得,當時學校發了石頭和刻刀,讓他們照著書上的方法篆刻。即便上課的是業余老師,還是引發了他濃厚的興趣。
“我第一件篆刻作品是一個‘福’字,用的是簡體字,花了兩個多星期。”李健說,雖然成品雕得歪歪扭扭,卻很有成就感。之后,他還試著刻了自己的名字、小動物的簡體畫,樂此不疲。每件作品完成后,他都會蘸上印泥,印在自己的課本上。
高中后,課業變得繁重,篆刻課就停了。“自己摸索篆刻技巧其實很難。”李健說,他周末常去老街上觀摩老篆刻師的技法,“手癢”時還會幫著刻幾刀。
大學社團遇名師
2018年9月,李健考入金職院,在一次社團招新中與篆刻重逢。“我當時看到學校‘積道印社’招新,篆刻是這個社團的特色。”李健第一時間便報了名。
“找到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人,我開心了好幾天。”李健說,社團定期邀請藝術學院的老師、學長、學姐授課。他學會了篆刻的基礎知識和篆刻技法,“每周一次的篆刻活動,我從不缺席”。
李健開始接觸并學習大篆、小篆、金文等古文字。“書法是篆刻的基礎,書法寫得好,篆刻才能如有神助。”李健想精進篆刻技藝。2019年9月,在學校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中,他得到了機會。“我告訴評委自己想做篆刻,還詳細說了規劃。”一位評委老師被打動了,便把李健推薦給了西泠印社社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金華書畫院書法篆刻創研室主任盧心東。
“我拿著自己的作品去見盧老師,他很仔細地看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缺點。”李健說,盧心東指點他從書法開始學起,再模仿漢代官印入門。
此后,李健只要有新作品,就會請盧心東看。每次盧心東都會耐心地指出不足,贊揚進步。李健希望,自己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好地傳承篆刻技藝。
篆刻技藝給人鼓勵,期待有更多人傳承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讓李健理解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句話。“我想到了用篆刻為援鄂醫護人員打氣加油。”思考了一個星期后,李健用小篆體刻出了“同舟共濟”和“同心助力”兩款印章,想送給援鄂英雄。“如果還有其他人有需要,我也會幫忙篆刻。”他說。
“現在喜歡篆刻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希望有更多人體會到它的魅力。”閑時,李健會在校園的創業集市或是金職院西門支起小攤,靜靜地刻上幾枚印章,常引得同學們圍觀,有人覺得好奇,也有人提出跟著他一起學習。
現在,李健在金職院創業園里開了一家篆刻工作室。“只要條件允許,每周我們都會舉行沙龍活動。”李健說,他希望更多人能接觸這門擁有3700多年歷史的技藝。
“積極刻苦,樂于鉆研,但在篆書上還要下功夫。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喜愛篆刻,讓它更好地融入這個時代。”盧心東這樣評價李健。(記者 季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