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滾動實施社會調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紀實
引子一
職業院校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如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職業院校如何發揮技術和人才優勢幫扶疫情后的企業復工復產?帶著這些問題,2020年4月8日,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本著有效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初衷,聯合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赴永州市11個縣區和永州市經開區開展專題調研,詳細了解永州區域內企業、景區、鄉鎮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狀況,拓展學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征求各縣區對學校辦學等方面的意見。本次社會大調查由學校領導親自帶頭,各調研組在調研過程中詳細了解了園區企業工人返崗和企業建設進度等情況,重點調查了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同時,向企業表達了學校發揮自身優勢,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為企業復工復產、員工培訓、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發揮作用的主動意愿,繼續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脫貧攻堅的各項措施做實做細并且見實效,彰顯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引子二
2019年3月30日,由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高等教育出版社、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共同發起的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協作聯盟暨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于長沙啟動成立。“兩個聯盟”的成立,旨在更好地推動職業教育走共商、共建、共享的辦學道路,促進產教研深度融合,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資源庫建設和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在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下,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因病致貧、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家庭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加強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鄉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建設的交流與協作,推動高職高專協同開展醫療幫扶、健康中國建設工作;承擔相關政府部門的委托工作,為醫療幫扶提供咨詢與服務;組織開展職業教育幫扶、健康中國模式創新,不斷拓展職業教育精準幫扶途徑;總結推廣職業院校醫療公益幫扶、健康中國經驗與案例,為職業院校深入推進醫療幫扶工作提供借鑒;宣傳職業院校醫療幫扶工作成果,擴大職業教育醫療幫扶、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社會影響。“兩個聯盟”的成立,是落實全國職教系統貫徹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部署、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務實之舉,對于進一步深化全國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間的合作,充分發揮醫藥衛生類專業資源優勢,促進鄉村健康公益扶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落實《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章程》《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章程》,圍繞國家“精準扶貧”“健康中國”“健康鄉村”“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地方綜合型職業技術學院和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發起人、創始人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是怎樣踐行助力行動的呢?
不忘初心,守正創新
找準位子
一是守正職業類型教育的本位。
2019年,國家印發的重磅文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可謂職業教育領域的“硬核”文件,方案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開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征程,提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明確今后5年的工作重點,為實現2035中長期目標以及2050遠景目標奠定重要基礎。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從首批立項建設全國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之初,就以守職教初心、擔育人使命為行動指南,走出了一條“以服務求支持,以就業促發展,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秉承舉好4面旗:服務民生健康的旗、服務產業發展的旗、服務文化傳承的旗、服務社會公益的旗;講好4句話:助力民生健康、促進產業發展、擔綱文化傳承、服務社會公益;打好4張牌:民生牌、產業牌、文化牌、教育牌,始終守正職業類型教育的本位,與時俱進。如,學院始終致力于提高基層農民的專業技能與務農技能,服務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圍繞國家“精準扶貧”“健康中國”“健康鄉村”“鄉村振興”戰略,始終貫徹職業教育要大范圍地滲透到農村中去,真正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堅持培養新農村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實現了職業教育作為不斷提高個體職業技能與素質的類型教育本位。
二是守正中國高等教育的等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儒家經典《大學》里的一句話。古代的“大學”雖與今天的大學所指不同,但其精神內核卻有相通之處。“大學”就是要為國為民求學問,“大學”就是要有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更高追求,“大學”就是要探求真理、培育英才——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職業高等教育姓“職”名“高”,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脫胎于中等職業學校,但自成立之初,就守正中國高等教育的等位,始終堅持黨的教育事業,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立足自我,奮發圖強,以思路求出路,以實干創實績,以作為謀地位;持續更新和轉變發展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學校管理體制機制和辦學理念方面力行守正、務實、創新,強化內涵建設、彰顯特色發展、提升辦學品質,大膽、自信地走出自身發展路子,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學校為體現高等教育的引領帶頭作用,服務湖南畜牧養殖業發展,2013年牽頭成立了省級職教集團——湖南現代畜牧養殖職業教育集團,現有集團成員35家。學校牽頭組織集團內洞口職業中專、溆浦職業中專等學校和企業行業協會組成開發團隊,共同開發慕課,建設完成畜牧獸醫專業“專遞課堂”,共同制定《畜牧獸醫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共同開發畜牧獸醫專業的課程企業標準、行業資格標準等,大大促進了專業建設。多年來,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完善體制機制,集團運行規范有序,集團效能進一步強化,集團功能進一步完善。2018年11月,學校還牽頭成立了永州職業教育集團,職教集團由當地政府部門主管,在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以永州市高、中等職業學校為核心,相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參與,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為目標,以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為主要形式,以項目合作和專業建設為紐帶,以教學、培訓、科研和就業為主要內容開展集團工作;集團下設畢業生創業就業孵化中心(園)、中高職一體化指導中心、校企合作共享型實訓中心(基地)、社會服務培訓中心和職業教育研究中心(會)等5個中心,功能完善,功效卓著。
三是守正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正位。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職能,當前高職院校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邊天,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與功能。高職院校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的支持。反之,高職院校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供給,二者是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針對企業用人標準,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辦學標準,在深度和廣度上與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對接,才能使職業教育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學院始終秉承“立足永州,服務三農”的辦學定位,在辦學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社會資源為依托、以崗位需要為內容,重視實踐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堅持采用靈活辦學的方式,開設市場急需的專業,拓寬學科知識的范疇,滿足培養目標的基本需要,分步驟地建立起具有職業教育風格與特點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行業等一線應用技術型人才。多年來,學校積極開展“三下鄉”、扶貧幫困、金秋助學等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地方文化進校園活動,傳承中華舜德文化、女書文化、瑤族文化,履行職業教育服務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與此同時,高舉服務社會公益的旗幟,在積極進行社會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永州地方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師資嚴重匱乏的社會現實,積極創造條件申報幼兒健康與管理和學前教育專業,加強培養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師資,服務社會公益。
守正創新,要求學校恪守地方性綜合型職業高等教育的正道,胸懷地方性綜合型職業高等教育的正氣,追求地方性綜合型職業高等教育的心正、法正、行正。這是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責任。創新要求地方性綜合型職業高等教育勇于開拓,善于創造,不斷推陳出新。守正與創新共生互補,互為促進。守正是創新的根基,發揮主導;創新是守正的補充,相輔相成。作為地方性綜合型職業高等教育既要強調規范守正,又要不斷創新前行。只有這樣,才能立高行遠。
目標靶向,問題導向
摸清底子
地方高職院校應當對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進行調研分析,把人才教育需求的層次統計匯總,根據不同層次需求,在進行分類調研的基礎上,匯總出專業需求并進行分類整合,對需求相對集中的主要專業進行分析,調整已有的專業設置,開拓出新型需求的朝陽專業。這樣一來,對于區域內人才對教育的需求就有更多的選擇,也給他們的學歷提升、繼續教育培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實現途徑。
此次調研是學校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的滾動實行社會大調查的第3次全面普查。比起前兩次而言,這一次規模更大、涉及面更廣,調研主要有3個特點:一是涉及范圍廣、項目分類細。不僅對市屬重點行業、企業的產業人才需求進行摸底調查,還摸清了國家、湖南省駐永州企業和單位的產業人才需求;不僅對支撐縣域經濟的縣區重點產業人才進行摸底調查,還摸清了在各類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才能出眾的“土專家”人才;不僅調查摸清各行業的產業領軍人才數量,還調查摸清了各行各業研究生、博士生數量;不僅調查摸清產業技術平臺數量,還調查摸清了各行業、產業的急需緊缺產業人才需求。二是涉及部門多,任務分工嚴。調研突出重點,重點調查摸清各行業現有產業人才底數和當前急需緊缺的產業人才需求,涵蓋永州市文化旅游、古城建設與保護、電力、資源綜合利用、裝備制造、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商貿物流、現代農業、健康養老、通用航空、金融保險、高新技術、科技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多個主要產業領域,以及教育、衛生、農業、林業、水利等行業系統。三是時間安排緊,質量要求高。此次摸底調研目前已基本完成,調研深入基層全面掌握真實信息,切實把各行各業產業人才底數摸準摸實。掌握摸底調查數據后,學校還要對各行業領域的產業人才進行全面的結構分析,形成系統報告,為服務地方黨組織和政府部門工作,加大人才引進、培育、使用力度,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真正摸清了地方產業發展的底子,摸清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子,摸清了地方文化傳承的底子,摸清了國計民生需要的底子,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明確了方向、找準了工作切入點,真正實行目標靶向、問題導向。
謀局布篇,共繪宏圖
開對方子
“開對方子,才能找對路子”。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推動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德技并修、知行合一,首先要有好思路、好方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
承繼傳統老方。學校秉承“立足永州,服務三農”的辦學定位,在辦學過程中,對于凝練出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經濟適用的傳統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方法、服務理論,學校持之以恒地堅持。如,服務地方三農的畜牧獸醫專業,聯合深圳潤農科技有限公司、山東捷瑞數字有限公司、湖南恒惠農業有限公司共建,聯合升級改造學院原有生態實訓農場,成為本區域生豬外貿出口基地,聯合打造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并成功申報為湖南省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項目,從而引領農民脫貧致富,成為服務區域“三農”的示范。
創新改革新方。隨著職教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圍繞職教改革做到方向正確、目標明確、節奏準確、問題精確,這就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分清形勢,圍繞地方性職業教育特點和現實需求,拿出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推進措施和具體方案。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充分發揮承載功能,科學分配公共資源,合理謀局布篇,共同開創職業教育美好未來。因此,學校在持之以恒地踐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傳統基礎上,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模式創新、服務方法創新、服務理論創新。例如,作為聯盟發起人、創始人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在聯盟助力健康鄉村建設行動中踐行:第一,服務模式創新。聯盟拓展出定期義診、遠程問診、流動醫院巡診、簽約家庭醫生專診等新服務模式。第二,制度與機制創新。聯盟出臺定期考核評比獎勵機制、協同機制、反饋與跟進機制。其中,協同機制包括了聯盟內部協同機制、助力對象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協同機制、聯盟與助力對象之間的協同機制。第三,融合平臺創新。學校積極開辟助力健康鄉村公益平臺、線上線下培訓服務平臺、遠程問診平臺、農村醫學生培養平臺,實現與時俱進,常創常新。
掛圖作戰,精準施策
找準路子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策略上,等同于學校自身的扶貧攻堅任務,一直以來,對照學校質量提升工程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精準施策、掛圖作戰、分類評估、動態監測,持之以恒地堅持打好職業教育協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戰。
一是明確分工,壓實責任。
層層簽訂學校相關職業教育改革項目的攻關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如,專業群結構動態調整任務在學校,專業結構動態調整任務在二級學院,課程結構動態調整任務在教研室,實行三級項目動態調整和責權考核機制。
二是設定時間,掛圖作戰。
在規定的時間內,部署大會責成各二級學院、處室、二級獨立法人立即行動,動態調整專業、課程和資源,層層傳導壓力,按照時間節點要求,教育教學改革積極穩妥地有序推進。
三是加大督查,形成合力。
建立進度報告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及時掌握情況,適時調度工作,不時督察進度,強化問責。“眾人拾柴火焰高”,形成整體推動完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任務的態勢,圍繞國家“精準扶貧”“健康中國”“健康鄉村”“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助力責任。
按照上述3個方面,學校在新一輪社會調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總結研討會上,布局了在未來一兩年新申報小學教育、藝術教育兩個新興專業,與以前規劃的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共同架構專業群,服務地方民生發展。
提質培優,增值賦能
邁穩步子
一是學校章程完全落地,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學校與時俱進,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圍繞區域規劃的優勢產業,結合重大工程和項目,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分區、分縣優化專業布局,形成產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設置變革的驅動調控機制。科學規劃優勢產業和其他重點產業對應的專業及學生數,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扶持農林和養老、家政等專業及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人才緊缺專業,培育優勢特色專業,與區域經濟、行業產業結構完全對接。據麥可思公司提供的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數據顯示,本校2018屆、2019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分別為82%和80%,近4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均在80%以上。畢業生對母校的整體滿意度評價較高。學校就業處調查數據顯示2018、2019連續兩年,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都達到了88%以上,雇主對2018、2019兩年的畢業生滿意度都達到了96%以上。
二是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學校步入良性循環。
目前,學校正在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根據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主動適應湖南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湖南承接產業轉移國家級別示范區建設的步伐,積極優化調整專業結構,著力打造深度融入產業鏈、與區域和產業發展有較高契合度的特色專業(群)體系。圍繞區域產業帶和產業鏈,以優勢特色專業為基礎,形成了對接永州7個主導產業群的7個專業群,進而構建了對接健康中國、“中國制造2025”專業集群。學校現有國家級別教改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別重點建設專業7個、省級精品專業和教改試點專業8個、省級示范性特色和特色專業4個、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群1個,有國家級別、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各1個和省級中高職銜接試點項目專業1個。按照“一體兩翼四支撐”的專業布局思路,構建了健康服務、現代農業技術、醫學技術3個重點建設專業群,智能制造、商貿管理、建筑工程和現代信息技術4個支撐專業群,以專業群中的核心專業作為建設重點,帶動群內各專業的協同發展。
三是聯盟成員共建共享,創新驅動效應日益彰顯。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學院牽頭的全國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助力健康鄉村建設協作聯盟內部在滾動實施社會調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過程中形成了3個顯著的特點:
雁陣模式。架構了以“理事長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率先帶動,常務理事單位、理事單位支撐互動,全體成員單位集體聯動”模式開展助力活動。營造了“頭雁領飛,多措并舉謀創新;眾雁競飛,各出奇招競風流;雛雁跟飛,青出于藍勝于藍;形成合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雁陣機制,形成了“雁排飛行陣式”的合縱連橫、創新發展的良性格局。
頭雁效應。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助力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強調自身的模范引領作用,注重自身的標桿作用,抓住自身的“關鍵少數”,推動各類型參建個體自覺擔當助力健康鄉村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調查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形成“頭雁效應”。
滾動發展。聯盟成員走出了一條“社會調查—專業、課程動態調整—人才培養與社會培訓—回饋社會”的“注重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謀劃滾動發展”的線性“梯次遞階、持續迭代”的發展路子,整體形成了滾動發展的良好態勢。(翟惠根 盧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