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龍泉中等職業學校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紀實
“咣當——咣當”,一座青磚矮房里傳出打鐵聲。爐窯里火光閃耀,一塊紅亮通透的鐵條放到鐵砧上,數條胳膊掄著鐵錘鍛打。一張張充滿朝氣的面龐紅光盈盈,汗珠點點。
這是浙江龍泉中等職業學校的刀劍實訓基地,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榮正帶著學生開展鍛打實訓教學。鄭國榮鑄劍30余年,面對眼前的弟子,有句話他常掛嘴邊:“只有經得起千錘百煉,才能煉出光芒與鋒利。”
課程有勞動
鄭國榮口中的“千錘百煉”,正是龍泉中等職業學校目前全面推行的勞動教育。
“技能教學就是要學生在動手勞動中培養技能,所以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校長曾國健說。
既然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為何又要在辦學中凸顯前者的功能和價值?在曾國健看來,有的職校生對待勞動“態度不端正”。學校對近幾屆新生的調研發現,學生對學習技能所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認識不足。“就拿刀劍、青瓷兩個專業為例,就業率和薪資差不多,但選青瓷專業的學生是選刀劍的4倍。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覺得鑄劍太苦了。”
龍泉寶劍和龍泉青瓷分別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學校作為當地唯一的傳承基地,承擔著培養傳承者的重任。于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解決“怕吃苦”的問題,列入了學校的教改。
新生入學的始業教育周,學校就組織學生走訪當地的大師、工匠,聆聽他們的奮斗史。學生陳佰琳印象最深的是青瓷大師徐朝興的勞動故事:做學徒那會兒,要走十幾里路去學本事,每天干活不下10個小時。“看著徐大師手上的老繭,我終于明白藝術家不光靠靈感,勞動才是他們創造的源泉。”
這些真實的案例和感悟,有的成為學生的日記,有的成為教師的德育題材。而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與能力,課程教學是關鍵。
龍泉青瓷有70多道工序,教師們不折不扣地將每一道工序編入教材,在課堂上手把手教學生。就拿揉泥來說,學生要足足練上一個多月,每次必須用盡力氣反復揉捏,確保泥里沒有一個氣泡。普通學生第一天肯定累趴下,但下節課必須繼續練習。等到最后學會,學生也快成半個“大力士”了。
課堂上還增加了勞動環節。只要是青瓷實訓課,最后3分鐘,學生必須將臺面清掃干凈,所有工具歸位。“別看是個小細節,但表達了我們對傳統技藝和勞動的尊重。”該專業教師張立說。
校內有工坊
龍泉中等職業學校的刀劍、青瓷專業,實訓課時占到一半以上。校內專門開辟了實訓工坊,為學生提供真刀真槍的勞動實踐場地。
記者來到校內的寶劍鍛打房,一股熱浪迎面襲來。窯爐附近溫度實測超過40℃。學生柳晨亮正掄著7斤多重的大鐵錘,每一次敲打聲鏗鏘有力。
刀劍專業教師賴俊杰告訴記者,如今很多企業用的是高頻爐和空氣錘,而學校的實訓工坊依然保留了傳統的火爐和鐵錘。夏天室內不能開空調,學生實訓時個個熱得汗流浹背。有時,學生掄鐵錘稍有不慎,一把劍就可能前功盡棄。“但他們在千錘百煉中學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跳動著一顆匠人的心。”
青瓷的工序比刀劍更多。學校按照制造流程建成拉胚、裝飾、施釉、燒制4個場地,每個場地集成不同的制造工藝,學生既可以扎扎實實地學習技能,還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比如在釉料研究室,學生可嘗試用不同的材質調配自己喜歡的釉色。
“實訓工坊真實還原了傳統技藝。此外,我們還研究龍泉青瓷、刀劍技藝的短板,多形式拓展學生的技能。”曾國健說,如龍泉寶劍在劍鞘的裝飾上略顯簡單,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從外省聘請鏨刻大師在校內成立實訓室,開設選修課。青瓷專業的學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學校就組隊到十幾公里外的“龍窯”,現場感受古窯口的燒制技藝。
進企練真功
在龍泉南宋哥窯瓷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金逸瑞隨手拿起一個青瓷茶壺。這個茶壺的壺嘴、壺身、把柄為分開燒制,每個部分的工藝都十分講究。比方說,燒制前如果把柄的干濕度沒有掌握好,以后就會出現開裂甚至脫落。而要滿足最合適的干濕度,必須在調漿、包裹等小細節上一絲不茍。“這些都是實際生產中的知識點,學生在學校里是學不到的。”金逸瑞說。
按照校企雙方協定,該公司除了在校內共建實訓基地,還接收學生到企業跟崗實習。公司的能工巧匠們和學生結對,教會一批換一批。專業教師陪同學生進企業,針對學生沒有掌握的技能,回到學校后二次“回爐”。3年下來,學生對企業的每一道生產環節就有了真切的勞動體驗。
像這樣的校外實踐基地目前已有53家,學生在工學交替中認知新工藝,掌握新技術。刀劍專業更是與當地知名企業深度合作,采用“三三制”培養模式,學生每周3天在校,3天在企業,暑期全時段在企業勞動實踐。
3年學習,學生練就了一身本領;3年錘煉,學生也領悟到了工匠的真諦。“原先我也跟很多人一樣,認為鑄劍就是打鐵的,是純粹體力活。后來,通過深入學習我慢慢愛上了這個專業,勤學苦練,說不定今后還能成大師呢。”在“咣當——咣當”的打鐵聲中,柳晨亮大聲說。(蔣亦豐 陳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