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及經濟下行壓力雙重影響,今年畢業生就業形勢尤為復雜。作為農業類職業院校,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注重從源頭出發做好頂層設計,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就業指導與服務,打造農業類職業院校就業工作特色。
校地聯合“定向委培”解決人才困境
目前,涉農類專業招生難、就業難和現代農業發展高素質農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從源頭出發,先后與蘇州太倉市、昆山市、常熟市、吳江區等地方政府合作招生,開展“定向委培班”。吳江區農業農村局齊艷副局長介紹說,計劃利用5年時間,委托蘇州農職院每年培養30人,各鎮(區、街道)每年至少拿出3個村(涉農社區)崗位面向定向委培畢業生。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振陸說,學校致力于探索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蹚出了“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的新路子。這種“政校合作、定向招生、定制課程、定崗培養、定向就業”模式有效破解了當下難題。目前,委培畢業生已在所屬村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發揮骨干作用。
推進課程改革增強人才競爭力
近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正式發布了“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分析報告(2012-2019)”,在列入榜單的全國1438所高職院校中,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位居全國第五位,江蘇省第一。
學院教務處處長劉海明介紹,一直以來,學校堅持“教賽研一體化”推進課程改革。通過開展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研究——教師職教能力測評活動、開展教學資源建設研究——微課設計活動、開展賽項設計研究——院級教師技能大賽活動,注重打造農業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
“‘教賽研一體化’實踐活動對學校教師產教融合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教、學、做一體化的組織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為提升學校教學含金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開辟了重要路徑。”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傅兵說。
數據為“利劍”打好就業“云”戰役
“眼下,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確存在一定的困難。”副院長孔婷婷表示,“想畢業生之所想,急畢業生之所急,解決他們就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自我價值認同感,以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擇業觀對待就業,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學校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疫情期間,學校實施了校領導及中層干部一對一聯系班級制度,制定并實行了畢業生就業情況周報制度,準確掌握畢業生就業數據,針對畢業生不同情況,有效地開展就業工作。周報內容涉及畢業生基本情況、就業狀態、簽約情況、畢業生未就業原因及其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等。
“通過周報制度的數據摸底,截止目前,我校2020屆3038位畢業生,目前766人已參與就業或實習,20人意向應征入伍,26人創業,847人正在專接本,762人正在準備參加專轉本或考研,還有617人正在積極求職找工作。”學校招就處副處長沈長生說。
優化就業服務傳遞蘇農“溫度”
“今年我校將舉辦三場大型招聘會,除了組織應屆畢業生參加各級各類招聘會及我校正在進行的春季網絡招聘會以外,我校還將舉辦江蘇省現代農業專場招聘會、百校聯動就業活動等兩場大型招聘會,確保畢業生求職有充足的本地就業渠道。”沈長生說。
疫情期間“就業指導不打折”,學校一方面開展線上就業創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結合北森生涯教育“吉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規劃系統,給畢業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另一方面策劃開展【春風送暖 “云”上護航】——線上就業指導系列講座。第一期講座中,該校產教融合合作企業京東集團的王磊先生如期在“騰訊課堂”開講,1017名同學聆聽了本場講座。
“聯系班級制度”及“周報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學校及時了解就業困難群體的情況,掌握未就業學生的人數和未就業的原因,為精準實施就業幫扶、穩定畢業生求職心態提供了基礎。(李艷玲 丁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