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職院教師把“論文”寫在抗疫物資生產第一線
“王院長,我的機器運轉不起來了,請您支援。”“我的生產線出了點兒狀況,能否派專家過來幫忙診斷一下。”不久前的一天,廣東省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裝備智造學院院長王龍一直忙著接聽企業朋友的電話,電話那頭的語氣一個比一個急迫,王龍隔著手機屏都能“聞”到那一股股火急火燎的焦灼味道。而另一邊是自己學院的同事:“院長,派我去吧,我熟悉這個工作。”“我這段時間沒課,我愿意去。”
這是王龍接到中山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來的《關于成立口罩機設備安裝調測技術專家組的函》,并轉發給院內各位教師后不到半個小時出現的情景。半小時內,晏華成、唐林新、李慶達、張亞民、丁立剛等5位裝備智造學院教師臨“危”受命,組成中山火炬職院專家小組,準備前往對口企業開展口罩生產設備的安裝調測工作。
在專家小組成立的第二天,5位教師就趕赴廣東恒鑫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多臺HX107型口罩機的裝配與調試。幾天后,他們又趕赴中山市嘉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協助調試口罩生產線。
對于長期與自動化裝置、設備打交道和開展教學的職業院校教師而言,他們對“模具”“生產”“設備”等是再熟悉不過了,但走進口罩生產企業車間、面對專門生產口罩的機器設備還是第一次,他們在口罩生產技術方面的“實戰”經驗幾乎為零。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確實是一頭霧水,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晏華成說,“但我們都知道,早一分鐘生產合格的口罩,就能生產更多口罩讓前線的醫護人員、防疫人員和普通市民得到保護,我們必須想盡辦法來解決技術方面的難題。”
“上崗”第一天,他們的午飯、晚飯只是隨便應付了一下,就開始了解口罩相關工藝流程和操作標準,并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經驗,反復進行研究學習,一直忙到凌晨2點多,各自回家休息5個小時后,就又來到企業進行技術攻關。
“在技術攻關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和摸索。”唐林新博士說,“因為口罩生產設備的零部件種類多,生產的精準要求很高,但有的裝配圖紙不是很詳細,我們對口罩生產的工藝流程也不熟悉,短時間內做好調測會有一定難度。”于是,專家組每天滿腦子幾乎都是設備的各種零部件和裝配圖,恨不得24小時都留在生產車間里,以盡快把生產線組裝調測好。
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專家組每天奮戰超過12個小時,面對型號、規格不相同的設備,他們很多時候就在沒有圖紙等相關資料的情況下,對口罩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逐一進行記錄,并從設備的結構和設計原理著手,查找相關技術資料、設備參數,深入研究控制原理并多次和廠家溝通,希望在更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癥結和解決辦法,急中生“技”促使設備高效運轉,加快口罩生產、供應和儲備。
“設備是有了,但產能不高,當時真著急。”王龍說,幾位教師在生產現場一直在調試,經過摸索和研究,結合對不同型號口罩生產設備的調試,詳細了解了每一個生產難點,并以口罩生產標準為基礎和提高生產效能為目標,制訂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針對口罩鼻梁條在生產過程中容易打滑,導致長短有誤差、定位不準、容易移位等問題造成廢品率增加的問題,他們就在機器相關位置增加一個壓輪,提升鼻梁條長度穩定性,同時改變鼻梁條剪短點到第一超聲波壓輪的距離,確保鼻梁條在被剪短前精準定位,同時也避免了鼻梁條在導向套里出現堵塞情況;有的設備對口罩折邊處的調整效率很低,導致折邊形狀不穩定,他們就重新設計折邊零件,將折邊出口處的兩個零配件改成整體件,提高調試效率和質量;對于機器中剪線剪刀在張合處容易出現機械卡頓現象,他們提出改變剪刀零件位置結構,增大剪刀受力端和軸承接觸面,增加剪刀氣缸壓力并及時更換已磨損的剪刀片,使剪刀張合順暢而避免卡頓。
“好了,好了,我們的口罩生產線能正常運作了。”經過專家組連續5天的奮戰,隨著生產線上一個個淺藍色口罩的順利生產,中山市嘉信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口罩生產車間里一陣歡呼。車間里的一條口罩生產線已調試完畢,進入驗收階段,這意味著一大批符合標準的高質量口罩即將高效產出,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抗疫前線以及每一個需要的人手中。接下來,專家組還要繼續對設備進行檢測和微調,同時還要對工作人員進行指導和培訓,確保生產線正常運轉。
“對于我們的專業教師而言,這次經歷不僅是高職院校技術力量支援企業,更是他們將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又一次落地轉化為生產實踐的寶貴經歷。”王龍說,“面對疫情,大家勇于站出來,盡快進入角色連續奮戰,一起將有問題的機器調試好,幫助企業擴大口罩產量,他們的那種滿足感讓人難忘,這就是我們的精神和力量。”
5位教師不懼疫情、不講條件、不怕艱難,將科研與生產、知識與應用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正是以堅定的信念和實際的行動,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李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