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情的特殊時期,上城區社區學院全體教師并沒有停止思考和行動的步伐,新年剛過,學院就在積極謀求工作方式的改變。根據社區教育的特色以及學院教師的特點,把工作推進和校本研修結合起來,使得校本研修有抓手,工作開展效度,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實施近一個月以來,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日一課”,開啟社區教育研修新模式
上城社教除了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以外,還有許多分散在各行各業的兼職教師,充分挖掘這些教師資源,在抵抗疫情的特殊性時期,為廣大市民奉上一個個精品課程,猶如一道道美味的精神食糧,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這些課程自2月10日通過“上城社教”微信公眾號推出以來,每次都有1000次左右的閱讀量。接下來,學院將更新每日一課的形式,采取錄播或直播的方式進行遠程教學。老師們在制作這些微課時,也使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升,踐行著不一樣的校本研修。
奇思妙想,讓研訓題材豐富多彩,植入生活。本次“每日一課”沒有預設固定的內容和形式,教師們在選題時,結合市民的學習特點以及疫情大背景,涌現了許多奇思妙想,可謂腦洞大開。截止目前近30多節微課中,形成了多個系列,如抵抗疫情系列(外出注意事項、返工指導、垃圾處理等、美食系列(食品冷凍冷藏、美食制作等)、手工系列(剪紙、牛仔褲大變身等)、健身系列(健身操、瑜伽等)、學習系列(疫情英語教學、親子創意美術等)、家居系列(櫥柜整理、絲巾的系法、花藝等),都是適合居家學習且可以現學現用的內容,另外還出現了三句半、相聲等深受市民喜歡的微課形式,發散性的創作也突破了以往微課相對固定的“我教你學”的模式。
“掌上化”學習,讓老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有了好的題材,還需要相應的信息技術把它很好地呈現。社區學院的教師年齡都偏大,在信息技術的掌握上比起年輕教師有著先天的不足,但是大家都迎難而上,利用在家相對寬裕的時間,不斷摸索微課的制作方法。自己尋找各種制作軟件,加圖片、拍視頻、錄旁白,不斷磨合,從開始的畏難、害怕到后來的喜歡上了微課制作,還不斷地分享交流自己的制作心得。濃濃的學習氛圍在工作群里流淌。
同伴互助,合作化學習讓研修資源源源不斷。通過微課制作不僅有效促進教師自我研修的開展,同時更好地加強了同事間的合作,充分挖掘同伴資源。教師們各有所長,有的老師創意較好,有的老師信息技術較強,有的老師在拍攝上很有心得,有的老師在聲音等后期處理很有經驗,大家互相交流和切磋,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在線研討”,拓展“三會一實踐”研修新路徑
延續學院“三會一實踐”網上論壇,在疫情期間繼續推出基于工作群的網上研討。面對疫情到來的新常態,如何有效有創新的開展社區教育成了擺在每個社教人的一個難題。采用網上研討的方式,就是要打破領導一言堂的模式,充分發揮教師們的主人翁精神,在研討時沒有領導、被領導的角色,大家都是平等的,通過集思廣益,碰撞出許多“金點子”。從2月6日開始,組織了多次“網上研討”,有關于“九養上城”課程開發的實施辦法、骨干教師的申報和考核細則、學分銀行積分兌換的方式,兼職教師“星級制”的探討等。
“志愿者服務”,讓研修對焦社區,精準幫扶
疫情期間,學院教師主動承擔教育局的志愿者服務,深入社區、企業第一線,幫助居民居家抗疫、企業復工等,“民呼所求,我應所教”一直是上城社教人的宗旨,通過小區門口的站崗志愿者服務,更深入地了解特殊時期市民的需求和變化,為下一步推進社區教育打下基礎。(周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