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月明,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五鶴村人,“80后”新型職業農民,2009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安吉種植葡萄。在湖州市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天荒坪分院的幫助和指導下,經過12年的摸索,其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業之路,從葡萄種植的門外漢到農旅融合急先鋒,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如今還將自己的種植技術輸出到全國各地。
出山之時又歸田
邊月明是一個山里娃。父母務農,靠山吃山,通過辛勤勞作,供養唯一的兒子讀書,走出大山。邊月明在大學學習數控專業,畢業工作也早有了著落。
而畢業前夕的一次出游,改變了原本的軌跡。邊月明與同學來到金華一個小山村的葡萄園,與農戶交流中了解到種植葡萄效益高,這對農戶夫妻種植了十余畝葡萄,忙半年,玩半年,年收入20萬元。這給邊月明的心里埋下了種植葡萄的種子。
“當時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又聯想到家鄉安吉旅游業發展勢頭大好,而我家就住在大竹海景區附近,自帶流量,葡萄銷路肯定不成問題。”邊月明回憶道。2009年,大學畢業的他毅然放棄了原先定好的工作,轉頭回到安吉,告訴父母,自己要從事農業,種植葡萄。
這讓父母驚詫不已,眼見兒子終于大學畢業,走出大山了,卻要回來干老一輩的行當。父親用自身35年的務農經驗告訴他,務農沒有出息,實現不了生活富裕。邊月明的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父親邊會忠問了他三個問題:“你有沒有技術?”“你有沒有資金?”“你有沒有銷路?”他也如實回答父親,三者皆無。
但是心中的火花已經點燃,豈有澆滅之理。邊月明抱著十頭牛也拉不回的態度,一門心思要搞農業,積極報名參加天荒坪分院組織的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學習。父母拗不過兒子,在父親的擔保下,邊月明貸了5萬元的創業基金,承包了9畝3分地,風風火火地種起了葡萄。
創業初期多磨難
萬事開頭難。從數控專業跨行葡萄種植,一切從零開始。邊月明在天荒坪分院的幫助和指導下,參加農民創業技術培訓班學習,天荒坪分院為他提供了各種葡萄種植書籍,學習種植技術,同時聯系相關專家實地進行指導和帶領四處考察,不斷摸索著前進。他選擇了無核四號作為首批種植的葡萄。為了節省成本,邊月明包攬了所有的活兒,每日起早貪黑。父母看不下去,默默地拿起鋤頭下地幫兒子,一家三口成天窩在葡萄園里,搭棚、挖土、種苗……
經過一年的辛苦勞作,眼看還有一個月自己的葡萄就要成熟了,邊月明滿懷期待,等待著豐收。然而事與愿違,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
2010年6月24日,邊月明清晰地記著這個日子,“當時我在鎮上辦事,突然接到我父親的電話,說葡萄焦了!”邊月明說,他趕到葡萄園,看到所有的葡萄上面一層都被太陽灼傷,變成了紅褐色,原本飽滿的顆粒也皺成了一團。原來葡萄處于硬核期時,需要進行“防曬”處理,以免太陽直射而灼傷葡萄。毫無經驗的邊月明措手不及。
所有的葡萄只能修剪,低價處理。邊月明一邊修剪灼傷的葡萄一邊流淚。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卻沒有得到回報,邊月明說當時心里難過極了,但父親的一句話給了他繼續前進的力量,“修一修,重新再來!”
農旅融合嘗甜頭
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邊月明更加注重學習、總結經驗。在天荒坪分院的幫助下,他參加了學校主辦葡萄種植與營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引進了巨峰系葡萄進行種植,經過一年精心培育。2011年,不負所望,他種出了令自己滿意的葡萄。父親問他打算賣多少錢一斤。他回答:“20元一斤。”而當時巨峰葡萄的市場價是3-5元一斤。父親撂下一句“你賣給鬼去!”轉身就走。
安吉休閑旅游業發展勢頭大好,來安吉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家門口的大竹海景區吸引著不少游客,邊月明在路邊打起了廣告,邀請游客進行采摘體驗。
沒想到,走進葡萄園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葡萄也真賣到了20元/斤。嘗到了甜頭的邊月明,增加葡萄品種,引進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美人指等17個品種進行種植,前三年的摸爬滾打,一步一步地積累著經驗,一改傳統農業模式,用套裝、防蟲網等生物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
葡萄的品質永遠是第一位。天荒坪成校幫他邀請專家進行指導,測量品質。專家指出,要改良土壤,給足營養,葡萄才能更優質。邊月明積極吸取建議,畝產減量,有機肥翻倍。連續土壤改良4年,嚴格將畝產控制在4000斤,保證葡萄顏色、口感在最佳狀態。對葡萄進行分級售賣,走精品路線。“我們的陽光玫瑰可以賣到268元一串。從個頭、顏值、包裝都經過嚴格刪選。目前也有了一批穩定的老客戶。”邊月明滿臉自豪。
流量和品質都有了,怎樣留住游客呢?邊月明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打造果園民宿,讓游客住在葡萄園里,沉浸式采摘,游玩。他跑到德清、桐廬等地,考察學習當地的民宿。回來后,他改建了果園里的農業管理用房、雞棚鴨舍,變成了果園民宿,大受歡迎,一到節假日,房間就被提前定完。果園民宿經歷了短短兩年時間,吸引了大量游客。
2018年全國掀起了拆違浪潮,邊月明主動拆除了雞棚鴨舍改建的民宿。他知道農旅融合的路子走對了,之后重新調整步伐,在天荒坪成校的幫助下,將葡萄園變成研學基地、家庭農場,提升葡萄的附加值,讓葡萄園變成景點。
抱團輸出共富裕
邊月明的葡萄園逐漸有了規模,種植基地從1個拓展到了3個,面積從9畝3分到70余畝,品種從17個之多精選至陽光玫瑰和妮娜皇后2種,畝均純收益達10萬元。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過于渺小,要想打出安吉品牌,必須要集眾人力量。想到周邊也有不少農戶在種植葡萄,邊月明希望聯合一同在成校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員一起成立專業的合作社,抱團形成市場競爭力。
鮑洋波是一位大學畢業回鄉的農二代,家里從事葡萄種植,在天荒坪成校和邊月明的指導下種植陽光玫瑰,畝產純收益提高了2萬元。這讓周邊學員看到了希望,也紛紛加入了合作社,如今全縣已有47名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加入。合作社種植面積從50畝發展到1000余畝,畝均效益從5000元提高至50000元。去年合作社共產出葡萄2000余噸,銷售收入達2000多萬元,還帶動了100多戶農戶發展休閑農業。
都說十年磨一劍,而邊月明已經磨了12年,也打算繼續磨下去。用他的話說,“這輩子和農業死磕到底了!”硬生生把自己從一個“小白”變成了“種植專家”。
對于合作社成員,邊月明會定期進行上門指導,查看種植情況,天荒坪分院也結合實際邀請各地專家因地制宜開展講座,免費贈送引進的新品葡萄苗。值得一提的是,他還將自己的種植技術輸出到長三角地區,目前已給江蘇、泰州等7個葡萄合作基地提供園區規劃、建棚、選苗、生長管理等一條龍技術服務。“光技術輸出服務收入已有180余萬。”邊月明驕傲地告訴筆者。
他想把自己變成一個標桿,讓更多年輕人敢于投入農業,愛上農業,把這項根基產業,用現代人的方式,做好做強。
接下來,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天荒坪分院和邊月明希望通過發展“農業+旅游+物聯網”的方式,將合作社的葡萄銷到杭州、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并帶動一批“90后”的農創客一起從事農業電商,為安吉農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助力,為安吉建設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領域服務。同時,還將繼續向全國各地輸出自己的葡萄種植模式,帶動更多新型職業農民參與致富。(黃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