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波市奉化區深入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通過打好“三聚焦”牽引、“三維度”發力、“三機制”運行組合拳,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實用型技能人才,打響“奉化工匠”品牌。截至目前,全區技能人才總量達13.1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9萬人,技能人才占從業勞動者比例達33.66%。
一、“三聚焦”牽引,構筑精準化技能人才引育留體系
一是聚焦發展需求,拓寬引才渠道。瞄準高職院校等優質資源,先后赴吉林、重慶、湖南、江西等地高校開展“全國選才 才興奉化”赴外招聘28場,推出技術崗位千余個。構建政校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通過政府搭臺,深入推進校企產學研合作,實現技能人才定向輸送,22所高職院校與本地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累計為企業“訂單式”輸送人才1000余人。
二是聚焦企業需求,加大育才力度。緊盯企業人才缺口,推出鼓勵就業創業和技能培訓硬核措施“十二條”,對培訓機構培養企業緊缺的技能人才按高級工500元/人、技師1000元/人、高級技師2000元/人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引導培訓機構按需培訓,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施“借腦引智之專家奉化行”行動,通過“請進來”方式,邀請國內高級專家傳授經驗,先后邀請浙江大學、中科院等9名專家來奉開展調研交流,為10余家企業現場答疑解惑。
三是聚焦人才需求,優化留才環境。出臺《關于加快培育新時代奉化工匠隊伍的實施意見》,從優秀激勵、能力提升、福利保障等方面細化舉措。發揮頂級拔尖技能人才的輻射引領作用,開展“奉化工匠”遴選活動,計劃評選表彰“奉化杰出工匠”10名、“奉化大工匠”5名,進一步濃厚尊崇技能的氛圍。實施“技能人才引育“工程,設置技能人才最高36000元的政府崗位津貼,并將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公寓、人才購房補貼等人才補貼政策享受范圍,切實解決人才工作、生活后顧之憂。
二、“三維度”發力,打造特色化技能人才發展品牌
一是開展有熱度的技能培訓。依托市級區域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以市場為導向,多層次分角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今年已組織開展培訓1.8萬人次。深化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以“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鏈接。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制定“個性化”“接地氣”的項目制培訓清單,在培訓內容上提升“奉化元素”融入比例,其中,芋艿種植技能、草莓種植技能、牛肉干面烹飪技能等本土特色項目培訓占比36%。
二是組織有廣度的技能競賽。在競賽層次上,構建以企業職工技能爭霸為基礎,鎮(街道)、行業二級競賽為代表,區級選拔為統籌,市級競賽為引領的立體式競賽體系。在競賽項目上,突出氣動、服裝、養老等奉化傳統行業,形成以電工、焊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等為優勢和重點,涵蓋電子商務、餐廳服務、育嬰等內容的35個競賽項目鏈條。今年以來,已舉辦鎮(街道)級技能比武26場,企業級技能比武86場,行業級14場,區級、市級技能競賽14場。通過“以賽代評”“以賽促培”評選出高技能人才6000余人。
三是實行有溫度的技能認定。開發調查小程序,對全區從業人員技能狀況進行全面摸底,在此基礎上,針對建筑領域從業人數規模大、持證量少、文化程度低等現狀,探索推行“定制式”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新模式,轉變“理論+實操”的技能評價方式為“專家問答式+現場評估”。理論環節,以“用口說”代替“動手寫”;實操環節,由“現場看”代替“考場做”,通過打通技能等級認定“綠色通道”,調動企業和從業人員的積極性。目前,完成第一批架子工、鋼筋工等3個工種初級工認定35人。
三、“三機制”運行,提升長效化技能人才服務保障
一是下好部門聯動“一盤棋”。建立由分管區長統領,人社部門牽頭,經信、教育、民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的“1+1+N”技能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每年定計劃、季度督進度、每月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今年以來,已召開聯席會議2次,開展聯合督導2次,協商解決問題6個。
二是搭建隊伍建設“一平臺”。擇優選拔一批高技能人才,組建全區高技能人才庫。一方面,當好“中介者”,推動庫內人才比拼技藝。如“浙江工匠”周英芳遭遇技術難題后,在與人才庫成員的專題研討中收獲靈感,最終成功研發《一種分度盤及使用該分度盤的鉆床》實用專利。另一方面,當好“護航員”,做好技能人才推薦、晉升和發展服務。推動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4家,向上級平臺推薦技能人才18人。
三是織密培訓監管“一張網”。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建立常態化“三書三預警”機制,綜合日常檢查評分、學員問卷調查、投訴舉報等情況,對培訓機構存在的苗頭性、隱患性問題按程度輕重劃分為藍、黃、紅三個等級,并分別下發《藍色預警建議書》《黃色預警通知書》《紅色預警督辦書》,必要時采取約談、曝光、處罰等措施形成威懾,進一步營造良好的行業風氣。今年以來,共預警培訓機構8家,其中藍色5家、黃色2家、紅色1家。